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剛果傳統節日介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剛果傳統節日

來自網絡的圖片

剛果傳統節日介紹剛果共和國簡稱為剛果(布),位於非洲中西部。[1]

剛果當地節日

  1月1日,新年。這是全世界的新年,在剛果(金)也沒有例外。辭舊迎新,與家人歡聚一堂,回顧過去的一年,展望新的一年。

  1月4日,國家獨立紀念日,又叫做「獨立殉難日」。1959年1月4日,「比屬剛果」首府利奧波德維爾爆發了大規模的反對殖民統治、要求實現獨立的群眾運動。大量民眾為了獨立事業犧牲,這是剛果金歷史上輝煌的血色篇章。

  1月16日,前總統卡比拉紀念日。2001年1月16日,卡比拉總統被刺。為了悼念這位為人民所尊重的總統,人民把他的殉難日定為國家法定假日。卡比拉總統為國家的統一和建設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剛果金人民對他的悼念不光是形式上的,更多的是來自內心的祭奠。

  1月17日,盧蒙巴總理紀念日。剛果金的第一政府是以盧蒙巴為總理的。1961年1月17日,盧蒙巴被美國假手沖伯集團殺害,自此,1月17日被定為悼念盧蒙巴總理被刺殺的日子。

  由於一月份的假期相對集中,剛果人也往往採用「假期搭橋」的方式,來延長假期,好好休息一下。

  5月1日,勞動節。這也是一個國際性節日,剛果金同其他國家一樣也隆重地慶祝,給「勞動者」以休假的權利。

  5月17日,解放日。1997年,卡比拉領導的剛果解放民主力量同盟的武裝部隊攻占首都金沙薩,宣布就任總統,並改國名為「剛果民主共和國」。從此。這一天定為解放日,標誌着剛果新篇章的開始。

  6月30日國慶節,又叫做「獨立日」。1960年6月24日成立了以盧蒙巴為總理的第一屆政府,30日宣告獨立,定名為剛果共和國,簡稱剛果(利)。

  8月1日,清明節,又叫做「雙親日」,這個節日跟中國的清明節有些許類似,就是為了紀念故人。

  12月25日,這是西方的傳統佳節聖誕節。這是基督教徒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當然它相當於中國的春節,是西方人傳統意義上的新年。

  除了以上羅列並簡單介紹的節日外,剛果(金)也會歡度在世界上通用並流行的節日,比如婦女節,情人節,母親節,父親節等。3月8號當天,婦女們穿着統一花色的服飾,手持橫幅,走上街頭遊行。方陣整齊,步調統一。這說明,比起中國人,雖然大部分剛果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但是,對於生活,在精神層面,他們比中國人更要重視。

民族宗教

  剛果(金)有254個民族,分屬班圖、蘇丹和尼洛特三大語系。班圖語系各部族占全國人口的84%,主要分布在南部、中部和東部,其中剛果族為全國第一大族;蘇丹語系各部族多居住在北部,人口最多的是阿贊德和孟格貝托兩族;尼洛特語系各部族是最早生活在剛境內的土著居民,大多已被其他部族同化,僅餘俾格米和阿盧爾等少數部族現生活在赤道密林里。

  法語為官方語言,官方承認的民族語言為林加拉語(Lingala)、斯瓦希里語(Swahili)、基孔果語(Kikongo)和契盧巴語(Kiluba)。居民50%信奉羅馬天主教,20%信奉基督教新教,10%信奉伊斯蘭教,10%信奉金邦古教,其餘信奉各種本土原始宗教。

  班圖人實行土葬。無論男女老幼死後,均在家停屍一夜,第二天在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的護送下,運至墓地下葬。死者若是教徒,還要在教堂舉行宗教儀式。安葬後,親人在家守孝,時間長短視與死者關係而定。

風俗習慣

  剛果(金)近70%的居民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上層社會中很多人有歐美留學背景,故受西方文化影響較深,是一個文化上相對開放和包容的國家。

  當地人非常注重儀態儀表,白領階層在各種正式場合、上班時間都非常注重着裝,男士一般着西裝革履,女士着民族傳統花色衣裙。

  在外事和商務禮儀方面,見面握手即可,親朋好友見面行貼面禮。

  剛民眾以木薯粉為主食,木薯葉為主要蔬菜。木薯粉經熱水沖燙,攪拌成「福福」,蘸着辣椒魚湯食用,或者將木薯粉團用芭蕉葉包裹發酵後蒸熟,做成「西光克」,去除葉片即食,而切片油炸是最受歡迎的。木薯葉和調料一起搗碎後,加入魚、肉和水煮熟,便成可口菜餚。[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