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別儲邕之剡中

《別儲邕之剡中》唐代詩人李白於天寶元年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別儲邕之剡中》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天寶元年(公元742),李白從山東攜妻子前往浙江會稽,擬與道士吳筠同隱於剡中。當他行至廣陵(今揚州)時,已是荷花噴香的秋天。這首詩,正是詩人李白告別廣陵友人儲邕前往會稽(今紹興)時所作

這首詩從問路開始寫起,一問一指中,表現了詩人對剡中的嚮往之情,第二聯繼續敘述出發地和目的地,並交待從水路行走,為下聯寫兩岸和水中景物做鋪墊,第三聯寫水鄉特色剡中景物,最後一聯點明對目的地的嚮往,與首句相呼應。

目錄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別儲邕之剡中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者;李白

創作年代;唐代

作品原文

《別儲邕之剡中》[1]

借問剡中道,東南指越鄉。舟從廣陵去,水入會稽長。

竹色溪下綠,荷花鏡里香。辭君向天姥,拂石臥秋霜。

詩句譯文

向你打探問去剡中的道路,你舉手示意遙指東南方的越地。

乘船由揚州而南下,長長的流水一直通向會稽。

溪水清澈,掩映着叢叢綠竹,水明淨如鏡,映着荷花的倒影,傳出陣陣清香。

與君辭別前往天姥,抖盡石塵我將高臥於秋日的霜露之中。[2]

詩詞注釋

儲邕:詩人的朋友。剡中:今浙江嵊州、新昌一帶,當地有剡溪,山清水秀。

借問:請問,打聽。

越鄉:今浙江紹興周圍。春秋時越國統治中心。

廣陵:今江蘇揚州。

會稽:今浙江紹興。

鏡:指水面。一則陽光照射,水面閃閃發光,二則水面清澈見底,所以比喻為鏡子。

天姥:即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傳說有仙人在山上唱歌,此山被道教尊為仙山。

作品賞析

詩的前二句,交待詩人的去向。但作者避免平鋪直敘,用「借問」故作跌宕,引出所要行經的路線;下面用一「指」字,回應上文;同時,一「問」一「指」兩個舉動,又令人想到行者和送者將要分手時的情狀,增強形象感。

」舟從廣陵去,水入會稽長。「兩句進一步補充離別和要去的地點,並借「舟」、「水"二字點明詩人乃由水路進發,從而自然引出下面兩句舟行所特有的景象。翠竹本生於岸邊,卻說「溪下綠』』,顯見這是水中倒影;荷花原生予水中,卻說「鏡中香』』,令人於形象的比喻中悟出真象。這裡,前句巧妙地襯托出溪水之清,後句突出地渲染了水面之靜。水靜而且清,伴以飄香的荷花,泛綠的翠竹,活畫出了江南水鄉所獨具的特色。

「辭君向天姥,拂石臥秋霜。「」辭君"正面點出別離,與詩題關合;「天姥」乃越東靈秀之山,號稱奇絕。從「剡中「,到「越鄉",到「會稽」,再到「天姥」,同一地區的不同名稱被詩人連續使用,表面看來,似有重複繁雜之弊,但實際上,不僅每一名稱的出現都有其不可取代的意義,而且還從側面襯托出了詩人初入越東前那種嚮往、盼望的急切心情。在詩人想來,到了天姥山以後,仰臥於巨石之上,受着潔白的秋霜的沐浴,是何等的舒暢。

這首別離詩別闢蹊徑,新人耳目。詩中只以「辭君"見出別離,其餘筆墨都用來鋪敘詩人的行程和沿途的景色,最後一句,更將想象中事如實寫來,充分展現了詩人熱愛大自然、嚮往大自然的一片童心。

作者簡介

李白[3](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公元762年的十一月,李白窮困潦倒,寄居在安徽當塗縣李陽冰處,當時他已經病入膏肓,自知時日無多,將平生詩文手稿全部交給族叔李陽冰,讓他帶管並編輯成集。然後,賦《臨終歌》一首,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4]

偉大的浪漫詩人李白,經歷坎坷,一生流離,性格卻始終樂觀,詩風也雄奇豪邁。如果你翻開《李太白全集》,開卷第一篇就是年輕時寫就的《大鵬賦》。他浪漫地不想做人,想做恃才傲物的大鵬;他不想老死於家鄉,渴望像振翅的大鵬那樣去遠征;他不甘於平庸,無時無刻不夢想出人頭地……他還一無所有,在賦中就浪漫地自比為大鵬,相信自己展翅高飛,必將使「斗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真是少年壯志可凌雲。

視頻

古詩賞析

酒鬼還是詩仙?一起走近豪放不羈的大詩人李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