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別李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別李義》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別李義》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所作詩詞作品之一。

基本信息

名稱;作品《別李義》[1]

創作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別李義》[2]

神堯十八子,十七王其門。道國洎舒國,督唯親弟昆。

中外貴賤殊,余亦忝諸孫。丈人嗣三葉,之子白玉溫。

道國繼德業,請從丈人論。丈人領宗卿,肅穆古制敦。

先朝納諫諍,直氣橫乾坤。子建文筆壯,河間經術存。

爾克富詩禮,骨清慮不喧。洗然遇知己,談論淮湖奔。

憶昔初見時,小襦繡芳蓀。長成忽會面,慰我久疾魂。

三峽春冬交,江山雲霧昏。正宜且聚集,恨此當離尊。

莫怪執杯遲,我衰涕唾煩。重問子何之,西上岷江源。

願子少干謁,蜀都足戎軒。誤失將帥意,不如親故恩。

少年早歸來,梅花已飛翻。努力慎風水,豈惟數盤飧。

猛虎臥在岸,蛟螭出無痕。王子自愛惜,老夫困石根。

生別古所嗟,發聲為爾吞。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3]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4]

唐代詩人杜甫是古代又一出名的窮爸爸。父親和祖父均為朝廷命官的杜甫,也曾想走仕途,然而他官運不濟,一直到44歲時才混了個「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小官。不想當年又生「安史之亂」,「穀食踴貴」。《舊唐書·杜甫傳》記載,避亂回家的杜甫「自負薪采梠,兒女餓殍者數人」。最讓杜甫傷心的是,因為窮,小兒子被餓死了。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中,杜甫悲憤地寫道:「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入門聞號啕,幼子餓已卒。」杜甫最喜歡小名叫「驥子」的兒子杜宗武,曾誇讚「驥子好男兒」,並把杜家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杜宗武身上。在兒子過生日那天,特作《宗武生日》詩:「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熟精《文選》理,休覓彩衣輕。」[5]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參考資料

  1. 《別李義》 古詩文網
  2. 《別李義》 詩詞文句網
  3.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
  4. 杜甫特別開心的一首詩,行文瀟灑,頷聯為千古絕對,不愧為詩聖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6-04 11:06
  5. 「窮爸爸」用詩歌表達為父者心聲 京報網;發布時間;2014-06-23 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