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別董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別董大二首》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別董大二首》是唐代詩人高適的組詩作品,出自《高常待集》,體裁屬於七言絕句,是一首送別詩。

這兩首詩是高適與董大久別重逢,經過短暫的聚會以後,又各奔他方的贈別之作。作品勾勒了送別時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現了詩人當時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但沒有因此沮喪、沉淪,既表露出詩人對友人遠行的依依惜別之情,也展現出詩人豪邁豁達的胸襟。

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寶六年)春天,吏部尚書房管被貶出朝,門客董庭蘭也離開長安。是年冬,與高適會於睢陽(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高適寫了《別董大二首》。[1]

作品原文

別董大二首①

其一

千里黃雲白日曛⑵,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⑶?

其二

六翮飄颻私自憐⑷,一離京洛十餘年⑸。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語句注釋

⑴董大:指董庭蘭,是當時有名的音樂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稱「董大」。

⑵黃云:天上的烏雲,在陽光下,烏雲是暗黃色,所以叫黃雲。白日曛(xūn):太陽黯淡無光。曛,即曛黃,指夕陽西沉時的昏黃景色。

⑶誰人:哪個人。君:你,這裡指董大。

⑷六翮(hé):謂鳥類雙翅中的正羽,用以指鳥的兩翼。翮,禽鳥羽毛中間的硬管,代指鳥翼。飄颻(yáo):飄動。六翮飄颻,比喻四處奔波而無結果。

⑸京洛:本指洛陽,後多泛指國都。

白話譯文

其一

滿天陰沉沉的雲,太陽也變得暗暗的,北風呼呼地吹,大雁在紛飛的雪花中向南飛去。不要擔心新去的地方沒有朋友,憑着你的琴聲、你的音樂修養世上有誰不知道你、不敬重你呢?

其二

六翮飄搖自傷自憐,離開京洛已經十多年。大丈夫貧賤誰又心甘情願,今天相逢可又掏不出酒錢。

作品賞析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這兩句以其內心之真,寫別離心緒,故能深摯;以胸襟之闊,敘眼前景色,故能悲壯。曛,即曛黃,指夕陽西沉時的昏黃景色。

落日黃雲,大野蒼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傷氣勢。高適於此自是作手。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於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雲,使人難禁日暮天寒、遊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淪落至此,幾使人無淚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為之甘心。頭兩句以敘景而見內心之鬱積,雖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風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此處如不用盡氣力,則不能見下文轉折之妙,也不能見下文言辭之婉轉,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摯,別意之悽酸。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兩句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話說得多麼響亮,多麼有力,於慰藉中充滿着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鬥、去拼搏。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樸質而豪爽。又因其淪落,才以希望為慰藉。

"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可見他當時也還處於"無酒錢"的"貧賤"境遇之中。這兩首早期不得意時的贈別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但詩人於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給人一種滿懷信心和力量的感覺。

詩人在即將分手之際,全然不寫千絲萬縷的離愁別緒,而是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來。詩之所以卓絕,是因為高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殷璠《河嶽英靈集》)、"以氣質自高"(《唐詩紀事》),因而能為志士增色,為遊子拭淚。如果不是詩人內心的鬱積噴薄而出,則不能把臨別贈語說得如此體貼入微,如此堅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樸素無華之語言,鑄造出這等冰清玉潔、醇厚動人的詩情。

鑑賞

看盛唐詩人高適的履歷,在仕途上完全是「大器晚成」的典範。他早年仕途不順,直到五十歲左右才真正開始走上仕途,卻用短短十年時間走到了古代讀書人的人生巔峰——最終做到了唐朝著名詩人中官職最高者,實在令人驚嘆。 而早年他在幹什麼呢?二十歲時到長安求仕,沒成;三十歲又來了一次,還是沒入仕。這次回去,他經歷了很長一段漫遊生涯。一直到四十五歲時,才得中進士,但也只是封了一個小縣令,不久就辭官了。

在四十多歲的年紀,高適在江湖遊蕩,跟李白、杜甫那段很有名的「找仙人,采仙草,煉仙丹」的遊歷就是在這段時間。此時,他也寫下了一些著名的詩篇,其中,其極具代表性的送別詩作《別董大》就是這一時期寫下的。 《別董大》是組詩,共有兩首,世人大多只知其一,因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句實在千古聞名,離別被他寫得慷慨激昂,振奮人心。不過,《別董大》還有其二,也有名句。

詩題名為「別董大」,高適送別的是誰?他是在怎樣的境況下寫出「莫愁」一句的?從其二可以看出,他此時混得其實是有點慘的,慘澹到什麼地步?連買酒的錢都沒有啊。

高適送別的人名叫董庭蘭,是當時一位著名的琴師(劃重點,說不定要考)。747年(唐玄宗天寶六年)春,隨着吏部尚書房琯被貶,門客董庭蘭也離開長安。這一年冬天,董庭蘭與高適相逢於睢陽,高適寫下《別董大二首》。

詩前兩句寫景,寫得宏闊無比:千里黃雲遮天蔽日,北風送走雁群又吹來大雪紛紛。在這樣的情景下,送別豈不是顯得更加滿目淒楚與迷離?但高適不寫離別哀語,轉而寫到:不要擔心未來的路沒有知己,天下還有誰不認識你呢? 高適寫這兩句是在寬慰友人,但也寫得很貼切:董庭蘭本來就是知名的琴師,即使離開此處,也會有知音人可賞,所以不要擔憂,不要哀愁,只要有才,天涯處處有朋友啊。這兩句寫得的確好,離別雖然難捨,但沉浸於這樣的情緒實則無用,往前路看,期望你一片坦蕩,知己處處。楊炯所寫「送君還舊府,明月滿前川」,亦當是這樣的期許。

這第二首,則寫出了高適此時實際的境況。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正如文開頭所說,他當時也還處於「貧賤」境遇之中。但後二句讀來,同樣並無絲毫懷裡沒有酒錢的窘迫之感,卻能讀到一種灑脫之意:今天相逢雖然掏不出酒錢來,但大丈夫貧賤誰能心甘情願呢?

儘管連酒錢都掏不出來,但大丈夫不甘心於貧賤的志向在高適詩里還是很好地體現了出來。結合他後來直上青雲的經歷看,他這種經低谷而不泯滅的志向與希望也更見勵志。

一生浮浮沉沉,大丈夫難免會有窘迫、低沉的時刻,攀過高峰,也歷過低谷。時光遠離,年華逝去,但心中志向應常在——

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2]

名家點評

《唐詩廣選》:蔣仲舒曰:適律詩:「莫怨他鄉暫離別,知君到處有逢迎」,即此意。

《唐詩直解》:慷慨悲壯。落句太直。

《唐詩解》:雲有將雪之色,雁起離群之思,於此分別,殆難為情,故以莫愁慰之。言君才易知,所如必有合者。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上聯具景物悽慘,分別難以為情。下聯見美才易知,所如必多契合;至知滿天下,何必依依爾我分手!就董君身上想出贈別至情。妙,妙。

《唐風定》:雄快(其一末句下)。

《而庵說唐詩》:此詩妙在粗豪。

《葵青居七絕詩三百纂釋》:身分占得高,眼界放得闊:「早有文章驚海內,何妨車馬走天涯?」

作者簡介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代大臣、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於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贈禮部尚書,諡號忠。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着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254篇詩文

唐朝武則天長安四年(704年),高適出生。[3]

朝玄宗開元十一年(723年),高適二十歲。於是年前後到長安,後客游梁宋,遂定居宋城(今河南商丘),躬耕取給。自此時起至開元十九年(731年),一直居宋中。

唐朝開元十九年(731年),高適二十八歲。是年起至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北游燕趙,先後欲投朔方節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幕府。作有《信安王幕府》、《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之因以留別》、《真定即事奉贈韋使君二十八韻》、《贈別王十七管記》及《塞上》、《薊門五首》等詩。

唐朝開元二十三年(735年),高適三十二歲。應徵趕赴長安,落第。

高適是盛唐時期「邊塞詩派」的領軍人物,「雄渾悲壯」是他的邊塞詩的突出特點。其詩歌尚質主理,雄壯而渾厚古樸。高適少孤貧,有遊俠之氣,曾漫遊梁宋,躬耕自給,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個性,故詩作反映的層面較廣闊,題旨亦深刻。高適的心理結構比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詩多直抒胸臆,或夾敘夾議,較少用比興手法。如《燕歌行》,開篇就點出國難當頭,突出緊張氣氛:「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結尾處直接評論:「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嘆,含蓄而有力。

高適詩歌的注意力在於人而不在自然景觀,故很少單純寫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時伴有寫景的部分,因此這景帶有詩人個人主觀的印記。《燕歌行》中用「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劃淒涼場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組成富有主觀情感的圖景,把戰士們戰鬥不止的英勇悲壯烘托得更為強烈。高適在語言風格上用詞簡淨,不加雕琢。如《別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技巧上看來全不用力,詞從意出,沒有刻意辭彩修飾。卻使人感到默默的悲涼也。

視頻

高適的詩歌創作風格

高適別董大

參考資料

  1. 《別董大 》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360問答 ,發布時間; 2013.06.18
  2. 高適送別詩名作別董大,世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快資訊 ,發布時間; 2020-01-20
  3. 高適簡介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