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別贊上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別贊上人》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別贊上人》的作者是杜甫,被選入《全唐詩》的第218卷第17首。此詩用相當的篇幅對獻身佛門的贊上人無辜受到的迫害鳴不平,更對贊上人不管什麼時候、怎樣情況下都能坦然面對遇到的不幸與苦難,表露出自己的敬佩之情,並流露出此生不能與贊上人卜鄰的惋惜和憂傷之情。

這首詩是杜甫於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冬在秦州(治今甘肅天水市區)所作。當年,杜甫在天水西枝村與贊上人一同尋置草堂地,杜甫一心想找一處向陽暖和的地方搭建自己居住的草堂,然而,杜甫和贊上人在西枝村周圍看了好幾遍,都未能找到如意的卜居地,杜甫只好暫時回到秦州城裡。

過了幾天他又聽說西枝村西邊有一條山谷,那風光無限,條件不錯。於是又產生了再去西枝村與贊公和尚一同尋找卜居地的想法。為此杜甫用詩的形式給贊上人寫了一封信,再次談到自己對卜居地的基本要求和與贊上人作鄰往來的美好憧憬。這就是杜甫在秦州城裡所作的《寄贊上人》。然而自古理想與現實多難於一致,由於種種原因,杜甫在西枝村與贊公和尚作鄰卜居的願望不但未能實現,就連客居秦州也是無法繼續下去了。到了是年年底,杜甫決定離開秦州前去同谷。臨別前杜甫寫了一首《別贊上人》的詩書留給贊公和尚,以此告別。

作品原文

《別贊上人》[1]

作者:杜甫

百川日東流,客去亦不息。我生苦漂蕩,何時有終極。

贊公釋門老,放逐來上國。還為世塵嬰,頗帶憔悴色。

楊枝晨在手,豆子雨已熟。是身如浮雲,安可限南北。

異縣逢舊友,初忻寫胸臆。天長關塞寒,歲暮飢凍逼。

野風吹征衣,欲別向曛黑。馬嘶思故櫪,歸鳥盡斂翼。

古來聚散地,宿昔長荊棘。相看俱衰年,出處各努力。

作品注釋

1、乾元二年(759)十月去秦州赴成州時作。人:佛教稱具備德智善行的人,後作為對僧人的敬稱。贊上人:即贊公和尚。

2、苦:全詩校:"一作若。"

3、釋門:佛門。

4、"放逐"句:謂贊公從京城長安放逐到秦州。

5、世塵:佛家稱世俗的事務為世塵。嬰:羈絆,束縛。

6、《涅盤經》載:太陽初升時,佛徒們離開常住之處口嚼楊枝,等遇見佛的光明,便急忙漱口洗手。又見《隋書·南蠻傳·真臘》。

7、喻贊公禪行已成。《華嚴疏鈔》:"譬如春月,下諸豆子,得暖氣色,尋便出土。"雨:全詩校:"一作兩。"

8、友:全詩校:"一作交。"

9、初欣:初逢時的驚喜。胸臆:心懷。

10、關塞:指秦州。寒:全詩校:"一作遠。"

11、凍:全詩校:"一作寒。"

12、征衣:旅人遠行穿的衣服。

13、曛黑:黃昏時。曛,全詩校:"一作昏。"

14、嘶:全詩校:"一作鳴。"櫪:馬槽。

15、宿昔:早晚,表示時間很短。

16、出處:猶進退。

作品鑑賞

從這首詩里並未明顯看出杜甫為何離開秦州的原由。杜甫只是說到了自己正在和將要面臨的飄泊不定的生活,想來十分惆悵,覺得這是自己命該如此。

詩中仍然用相當的篇幅對獻身佛門的贊上人無辜受到的迫害鳴不平,更對贊公不管什麼時候、怎樣情況下都能坦然面對遇到的不幸與苦難,表露出自己的敬佩之情。他覺得這也正是贊公修得正果的證明,不管走到哪一步,他都能隨遇而安。

與此同時,杜甫依然深深感懷於自己與贊公老友歷遭劫難後仍能有緣在他鄉重逢,由此而產生的愉悅之情溢於言表。想到眼下已臨天寒地凍的漫長冬日,自己無奈還要移地換土,居無定所,一番悲愴淒涼又湧上心頭。最後,杜甫告誡贊上人,他們都已年邁,還望今後各自多多保重。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此生不能與贊上人卜鄰的惋惜和憂傷。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詩聖杜甫(上)

參考資料

  1. [1] 詩詞古文網;
  2.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