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剪紙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剪紙片運用剪紙造型表現故事情節的美術片(Animation)。用紙剪成或刻成人物形體和背景道具,描繪色彩,裝配關節。攝製時,按劇情需要,將人物和景物的活動,分解為若干個循序漸進的不同姿態,平放在玻璃上,由人操縱,依次扳動關節,採用逐格攝影的方法拍攝下來,通過連續放映而形成活動的影像。[1]

[]

詞語解釋

剪紙片是我國傳統美術動畫片「水墨片、木偶片、剪紙片」中的一種,又稱「剪紙動畫」。

發展歷程

1956年,萬古蟾進入上海美術製片廠。他要創作剪紙片的夙願,立即得到廠長特偉的大力支持。由著名編劇包蕾撰寫的劇本《豬八戒吃西瓜》,漫畫家詹同造型設計,並有胡進慶,陳正鴻,錢家辛等創作人員投入這場創新試驗。藝術家汲取了中國皮影藝術和民間窗花,剪紙等藝術特色,創造處第一批美術片的剪紙人物。他們用木條釘出剪紙片攝影架,自製照明燈。《豬八戒吃西瓜》終於在1958年誕生了,從此誕生了中國動畫片的一個新品種。

常見作品

1958年製作的《豬八戒吃西瓜》是我國第一部剪紙片。 接着有《漁童》,《濟公鬥蟋蟀》和《人參娃娃》,使這一片種得以鞏固和發展,1963年攝製的《金色的海螺》,在藝術和技巧上達到了新的高度。 剪紙片還有《紅軍橋》,《丁丁戰國王》,《猴子撈月》,《南郭先生》,《鷸蚌相爭》,《老鼠嫁女》,《火童》,《草人》,《葫蘆兄弟》,《智斗烏鴉》《人參王國》《猴子釣魚》

參考文獻

  1. 剪紙片的解釋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