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中的一個名詞。

在漢字的歷史上,人們通常把秦代之前留傳下來的篆體文字和象形文字稱為「古文字[1]」,而將隸書和之後出現的字體稱為「今文字」。因此,「隸變[2]」就成為漢字由古體(古文字)演變為今體(今文字)的分界線。

名詞解釋

「勇」的基本含義是勇敢。「勇」作為一種德行,要求在行事之時,不畏懼困難,不計較個人利害,始終堅守道義的原則,敢於制止違背道義的行為。「勇」的表現需要基於對道德、禮法的認知與遵守。如果缺少對道德、禮法的遵守,勇敢之行就會流於好勇鬥狠或鋌而走險,並導致社會混亂。

引例1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論語·為政》) (孔子說:「不是自己應該祭祀的鬼神而去祭祀它,是諂媚。遇見合乎道義的事卻沒有作為,是無勇。」)

引例2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論語·陽貨》) (子路說:「君子崇尚勇敢嗎?」 孔子說:「君子以道義為最崇高的要求。君子只有勇敢而不守道義就會作亂,小人只有勇敢而不守道義就會當盜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