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包藏禍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包藏禍心
bāo cáng huò xīn

近義詞心懷叵測居心叵測

反義詞襟懷坦白襟懷坦蕩

出 處 :《左傳·昭公元年》

包藏禍心[1],讀音:bāo cáng huò xīn,漢語成語;包藏:隱藏,包含;禍心:害人之心。心裡懷着害人的惡意。

典 故

春秋時期, 楚國北面的 鄭國國君想把大臣公子段的女兒嫁給楚國的將軍公子圍,用結親的方式同楚國建立友好關係,不料,楚國卻想用公子圍到鄭國迎親的機會,帶兵前往一舉吞併鄭國。

到了迎親那天,公子圍駕起戰車,率領軍隊,浩浩蕩蕩直奔鄭國而來。

鄭國的子產識破了楚國這種迎親的險惡用心,便派子羽出城婉言辭謝,說:「我們鄭國都城很小,你們來迎親的人太多,實在盛不下,就在城外舉行婚禮吧!」

公子圍的代表卻說:「婚禮是件大事,怎能在野外舉行!你們不讓我們進城,豈不是要叫天下人都笑話我們楚國的地位低於你們鄭國嗎?不但如此( 不寧唯是),而且還會使我們的公子圍犯下欺騙祖先之罪。公子圍在離開楚國時,還到祖廟恭敬地祭告祖先呢!」

這時,子羽見已經把話說到這分上了,只好直言不諱地說:「我們的國家小,不算錯;但是,如果因為國家小,希望仰賴大國,而自己不加防備,那才是大錯呢。鄭國同你們楚國聯姻,本想依靠你們大國來保護我們小國,可是你們心懷鬼胎暗取我國(包藏禍心以圖之),這是我們絕對不能容忍的!」

公子圍見陰謀敗露,料想鄭國定有防備,只得放棄偷襲鄭國的打算,但又矢口否認自己有吞食鄭國的意圖,堅持要進城,但表示楚兵一律不帶武器,全部空手。

子產和子羽見公子圍已經承諾不帶武器,就同意了公子圍進城迎親的要求。

公子圍在城中舉行婚禮後,不久便帶着新娘子回到了楚國

原文

楚公子圍聘於鄭,且娶於公孫段氏。伍舉為介。將入館,鄭人惡之,使行人子羽與之言,乃館於外。

既聘,將以眾逆。子產患之,使子羽辭,曰:「以敝邑褊小,不足以容從者,請墠聽命。」令尹使大宰伯州犁對曰:「君辱貺寡大夫圍,謂圍將使豐氏撫有而室。圍布几筵,告於莊、共之廟而來。若野賜之,是委君貺於草莽也,是寡大夫不得列於諸卿也。不寧唯是,又使圍蒙其先君,將不得為寡君老,其蔑以復矣。唯大夫圖之。」子羽曰:「小國無罪,恃實其罪。將恃大國之安靖己,而無乃包藏禍心以圖之。小國失恃,而懲諸侯,使莫不憾者,距違君命,而有所雍塞不行是懼。不然,敝邑,館人之屬也,其敢愛豐氏之祧?」

伍舉知其有備也,請垂櫜而入。許之。

譯文

楚國公子圍到鄭國聘問,同時迎娶公孫段家的女兒。伍舉擔任副使。他們正準備住進城內賓館,鄭國人懷疑他們有詐,派行人子羽同他們說了,於是住在城外的館舍。

聘問結束以後,公子圍準備帶領軍隊前去迎親。子產擔心這件事,派子羽推辭,說:「由於敝國地方狹小,容納不下隨從的人,請允許我們在城外修整祭祀的地面聽候命令。」公子圍派太宰伯州犁回答說:「辱蒙君王賞賜敝國大夫圍,告訴圍說『將讓豐氏作你的妻室』。圍擺設了祭筵,在莊王、共王的宗廟視告後才來。如果在野外賜給圍,這是將君王的賞賜拋在了草叢裡,這就使敝國大夫圍不能置身於卿大夫們的行列了。不僅是這樣,更使圍欺騙自己的先君,將不能再作敝國國君的大臣,恐怕也無法向敝國國君復命了。希望大夫考慮這件事。」子羽說:「小國沒有罪,依賴大國才真正是它的罪過。本來打算依賴大國安定自己,又恐怕他們包藏禍心來圖謀自己。敝國唯恐小國失去依賴,致使諸侯心懷戒備,使他們莫不怨恨大國,抗拒違背君王的命令,從而使大國的命令不能貫徹,無法施行。要不是這個原因,敝國是替貴國看守館舍的,豈敢愛惜豐氏的宗廟而不讓入內?」

伍舉知道鄭國有了防備,就請求讓軍隊垂下箭囊入城。鄭國同意了。

引證解釋

暗藏着不可告人的壞心。《 左傳·昭公元年》:「小國無罪,恃實其罪。將恃大國之安靖己,而無乃包藏禍心以圖之。」 唐 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 明 劉基《 郁離子·子僑包藏禍心》:「己則不慎,自取污辱,而包藏禍心,以陷其友,其不仁甚矣。」 鄒韜奮《法西斯作風的罪惡》:「前者是無知,尚情有可原;後者卻是包藏禍心,罪無可恕。」

近義詞

心懷叵測、 居心叵測

反義詞

襟懷坦白、襟懷坦蕩

參考資料

  1. 包藏禍心,2016-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