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史·崔伯謙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史·崔伯謙傳出自《北史》,史書是是匯合併刪節記載北朝歷史的《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而編成的紀傳體史書,共一百卷。記述從北魏登國元年到隋義寧二年(618)的歷史。[1]

原文

崔伯謙字士遜,貧居養母。齊神武召補相府兼功曹,稱之日:「崔伯謙清直奉公,真良佐也。」轉七兵、殿中、左戶三曹郎中。弟仲讓為北豫州司馬,與高慎同叛。坐免官。後歷瀛州別駕、京畿司馬。文襄將之晉陽,勞之曰:「卿聘足瀛部,已著康歌。督府務總,是用相授。」臨別,又馬上執手曰:「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卿宜深體此情。」族弟暹當時寵要,伯謙與之舊寮同門,非吉凶未曾造請。以雅道自居。天保初,除濟北太守,恩信大行,富者禁其奢侈,貧者勸課周給。縣公田多沃壤,伯謙咸易之以給人。

伯謙又改鞭用熟皮為之不忍見血示恥而已朝貴行過郡境問人太守政何似對曰府君恩化古者所無。誦人為歌曰:「崔府君,能臨政。退田易鞭布威德,人無爭。」客曰:「既稱恩化,何因復威?」對曰:「長吏憚其威嚴,人庶蒙其恩惠,故兼言之。」以相府舊寮,例有加授,征赴鄴。百姓號泣遮道,數日不得前。以弟仲讓在關中,不復居內任,除南鉅鹿太守。下車導以禮讓,豪族皆改心整肅。事無巨細,必自親覽。在縣有貧弱未理者,皆曰:「我自告白須公,不慮不決。」在郡七年,獄無停囚。每有大使巡察,恆處上第。征拜銀青光祿大夫。伯謙少時讀經、史,晚年好《老》、《莊》。容止儼然無慍色,清言不及俗事,士大夫以為儀表。卒,贈南光州刺史,諡曰懿。伯謙弟仲讓,仕西魏,位至鴻臚少卿。

譯文

崔伯謙,字士遜,貧困在家侍養母親。齊神武帝徵召他,讓他擔任相府兼功曹,稱讚他道:「崔伯謙清廉正直,盡責為公,真是個好助手。」崔伯謙又轉任為七兵、殿中、左戶三曹郎中。他的弟弟崔仲讓為北豫州司馬,和高慎一起反叛。崔伯謙因此被免官。後來他歷任瀛州別駕、京畿司馬。文襄帝將要去晉陽,慰勞他說:「你幫助治理的瀛州,已呈現一片太平景象。軍府的繁雜事務,因此都要委託給你了。」臨別時,又在馬上握住他的手說:「握住你的手,要與你一起生活到老,你應該深深體會我的這份情誼。」

他同族的弟弟崔暹當時受寵居顯要之位,崔伯謙和他既是往日的同僚又是同宗,如果沒有喜事或喪事從不去拜訪或邀請他。一直以正道自居。天保初年,崔伯謙擔任濟北太守,普遍推行恩德和誠信,禁止有錢人奢侈浪費,鼓勵窮人致力農桑並予以周濟。縣裡的公田大多土壤肥沃,崔伯謙都將它們調換給百姓。他又改革刑具鞭子,用熟皮做鞭,不忍心看見出血,只是表示恥辱罷了,朝中重臣路過該郡境內,問百姓太守為政的情況如何。回答道:「太守的恩德教化,是自古以來沒有的。」並背誦當地人做的歌道:「崔府君,能臨政,退田易鞭布威德,人無爭。」

來人問道:「既然說他推行恩惠教化,怎麼又施威嚴呢?」回答道:「官吏害怕他的威嚴,老百姓都得到他的恩惠,所以都兼顧說到。」由於他是相府的舊官員,按例要加官,被徵召至鄴赴任。臨走時百姓痛哭流涕,攔在路上,數天不能前行。因為他弟弟崔仲讓在西魏,他不能在朝任要職,出任南巨鹿太守,一到任就用禮讓之道治理當地,豪紳們都改過自新,行為整飭。他不論事務大小,一定要親自過問。縣裡有些貧困孱弱的人有事得不到公正處理的,都說:「我直接告到白鬍子太守面前,不擔心得不到解決。」他任郡守七年,監獄裡沒有長期關押的囚犯。每次有朝廷大使前來巡察,崔伯謙的政績總被評為上等,後來被徵召為銀青光祿大夫。崔伯謙年輕時研讀經、史,晚年愛讀老、莊的著作。(崔伯謙)儀容舉止莊重,沒有怨怒之色,清談而不涉及世俗之事,士大夫們都把他作為榜樣。去世後,追贈為南光州刺史,諡號「懿」。他的弟弟崔仲讓,在西魏為官,位至鴻臚少卿。[2]

作者簡介

李延壽,唐代史學家,相州(今河南安陽)人。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後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李延壽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即《經籍志》)、《晉書》及當朝國史的修撰。《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