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史·魏收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史·魏收傳出自《北史》,史書是是匯合併刪節記載北朝歷史的《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而編成的紀傳體史書,共一百卷。記述從北魏登國元年到隋義寧二年(618)的歷史。[1]

原文

魏收,字伯起,鉅鹿下曲陽人也。收少機警,不持細行。年十五,頗已屬文。及隨父赴邊,好習騎射,欲以武藝自達。滎陽鄭伯調之曰:「魏郎弄戟多少?」收慚,遂折節讀書。夏月,坐板床,隨樹陰諷誦。積年,床板為之銳減,而精力不輟,以文華顯。初除太學博士。及爾朱榮於河陰濫害朝士,收亦在圍中,以日晏獲免。吏部尚書李神俊重收才學,奏授司徒記室參軍。永安三年,右遷為北主客郎中。節閔帝立,妙簡近侍,詔試收為封禪書。收下筆便就,不立稿草,文將千言,所改無幾。時黃門郎賈思同侍立,深奇之,白帝曰:「雖七步之才,無以過此。」遷散騎侍郎,並修國史,俄兼中書侍郎,時年二十六。

孝武嘗大發士卒,狩於嵩山之陽,旬有六日。時寒,朝野嗟怨。帝與從官及諸妃主,奇伎異飾,多非禮度。收欲言則懼,欲默不能已,乃上《南狩賦》以諷焉。雖富言淫麗,而終歸雅正。帝手詔報焉,甚見褒美。鄭伯謂曰:「卿不遇老夫,猶應逐兔。」天保元年,除中書令,仍兼著作郎。二年,詔撰魏史。四年,除魏尹,故優以厚祿,專在史閣,不知郡事。初,帝令群臣各言志,收曰:「臣願得直筆東觀,早出魏書。」故帝使收專其任。帝敕收曰:「好直筆,我終不作魏太武誅史官。」收於是專總斟酌,以成魏書。辯定名稱,隨條甄舉。又搜采亡遺,綴續後事,備一代史籍,表而上聞之。

時論既言收著史不平,帝詔收於尚書省與諸家子孫共加論討。前後投訴,百有餘人,或雲遺其世職位,或雲其家不見記錄,或雲妄有非毀。收皆隨狀答之。(楊)愔嘗謂收曰:「此謂不刊之書,傳之萬古。但恨論及諸家枝葉親姻,過為繁碎,與舊史體例不同耳。」收曰:「往以中國喪亂,人士譜牒遺逸略盡,是以具書其枝派。望公觀過知仁,以免尤責。」

譯文

魏收,字伯起,是鉅鹿下曲陽人。魏收從小聰明機智,不拘小節。十五歲時,已經相當會寫文章。當他隨父親去邊境後,就喜歡學習騎馬射箭,想憑藉武藝使自己顯貴。滎陽人鄭伯取笑他說:「魏收兒郎玩了多少戟啦?」魏收感到慚愧,於是改變志向,專心讀書。夏天,他坐在板床上吟詠、背誦,隨着太陽運行,樹影移動,他也來回移動。這樣積年累月,床板都被他磨薄了許多,但他仍然精力不減,苦讀不輟,終於以文才華美而出名。

開始被授予太學博士。當爾朱榮在河陰大肆殺害朝中大臣時,魏收也在包圍之中,只是因為日暮天暗才倖免於難。吏部尚書李神俊非常看重魏收的才學,奏請朝廷任命他做司徒府的記室參軍。永安三年,又升遷為北主客郎中。節閔帝即位,精選左右侍從官員,下詔書命令魏收撰寫封禪書來測試他的文才。魏收執筆一揮而就,不擬草稿,文章長近千字,幾乎沒有改動。此時黃門侍郎賈思同伺候在節閔帝身旁,對魏收的才能很驚奇,稟報皇帝說:「即使是七步之內能作詩的才子,也不能超過他。」於是升任魏收為散騎侍郎,並修國史,又沒有多久,兼任中書侍郎,這時他才二十六歲。

孝武帝曾出動大批兵士,在嵩山之南打獵,時間長達十六天。當時天氣寒冷,朝廷內外的臣民都哀聲嘆氣,心懷怨恨。孝武帝和隨從官員、嬪妃、公主等,賞玩奇巧的伎樂,身着華麗的衣服,多不合禮法規定。魏收想進言又害怕,想沉默不語又不甘心,於是作了一篇《南狩賦》呈給皇上來委婉地規勸,這年他二十七歲。這篇《南狩賦》雖然多描述淫聲麗色,語言華麗,但宗旨卻典雅純正。孝武帝親作詔書回答他,對他進行高度讚揚。鄭伯對魏收說:「你要不是遇上老夫,恐怕還在追兔子玩呢。」

天保元年,任命魏收為中書令,繼續兼任著作郎。天保二年,下詔書命令魏收撰寫《魏史》。天保四年,任命魏收做魏郡太守,特意給予他優厚的俸祿,使他致力於史事,不掌管魏郡政務。先前,皇帝令群臣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魏收說:「我願在東觀直筆而書,儘快把《魏史》寫出來。」所以皇帝讓魏收專門從事修史的工作。皇帝對魏收說:「儘管直書吧,我決不會像魏太武帝那樣殺害史官。」魏收於是廣泛收集素材,仔細推敲,來完成《魏書》。考辯確定名稱,按條分別列舉。又搜集散失的史實,補撰以後的史事,使一代的史書得以完備,上表奏報皇帝。

當時的輿論既然稱魏收撰史不公允,皇帝於是下詔書令魏收在尚書省與各家子孫共同進行辯論。先後遞上狀子申訴的達一百多人,有的說遺漏了他家的世系、職位,有的說他家的人沒有被記載,有的說魏收胡亂地對他人貶責詆毀。魏收按他們狀子上的問題一一作了答覆。楊愔對魏收說:「這部書可謂是不朽的著作,能流傳萬代。遺憾的只是史論和各家旁枝末葉的親族姻戚,寫得過於繁雜瑣碎,與先前史籍的體例不合。」魏收說:「往昔由於中原大亂,記載人士家世的書籍幾乎都散失完了,所以才詳細記載他們的旁枝別系。盼望你能看到我的過失而了解我的美意,從而不致怪罪於我。」[2]

作者簡介

李延壽,唐代史學家,相州(今河南安陽)人。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後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李延壽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即《經籍志》)、《晉書》及當朝國史的修撰。《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