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英語: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法語:organisation du traité de l' atlantique nord),簡稱北約組織或北約或音譯為那圖,是美利堅合眾國與西歐、北美主要發達國家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

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的重要軍事力量。這是二戰後西方陣營軍事上實現戰略同盟的標誌,是馬歇爾計劃在軍事領域的延伸和發展,使美國得以控制以德國和法國為首的歐盟的防務體系,是美國世界超級大國領導地位的標誌。

組織介紹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英NATO: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法OTAN:l'Organisation du Traité de l'Atlantique Nord),簡稱北約組織或北約,是美國與西歐、北美主要發達國家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

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的重要軍事力量。這是二戰後資本主義陣營軍事上實現戰略同盟的標誌,是馬歇爾計劃在軍事領域的延伸和發展,使美國得以控制歐盟的防務體系,是美國世界超級大國領導地位的標誌。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曾被稱為北大西洋聯盟或北大西洋集團。北約的最高決策機構是北約理事會。理事會由成員國國家元首及政府首腦、外長、國防部長組成,常設理事會由全體成員國大使組成。總部設在布魯塞爾。希臘和土耳其於1952年、聯邦德國和西班牙分別於1955年和1982年加入該組織。

歷史沿革

協定成立

1949年北約在美國華盛頓簽署協定成立。

1949年4月4日,美國加拿大比利時法國盧森堡荷蘭英國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意大利華盛頓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決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同年8月24日各國完成批准手續,該組織正式成立。

希臘土耳其於1952年2月18日、聯邦德國於1955年5月6日、西班牙於1982年正式加入該組織。[1]

美蘇冷戰

前蘇聯,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以及民主德國在1955年5月14日簽署了華沙條約,從而開始了雙方冷戰敵對。

在冷戰期間,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戰略目標,主要是防範華沙條約組織的大規模軍事入侵。因此,軍事的議題就成為北約安全戰略設計的主要考慮因素。35年後(1990年),民主德國脫離華沙公約組織,正式以德國之名義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冷戰後第一個北約軍事行動是1993年6月到1999年4月間的前南斯拉夫境內衝突的介入。

關係緩和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着華沙條約組織的解散和東歐劇變以及原蘇聯的解體,歐洲大陸的政治與安全局勢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北約的職能轉變為政治軍事組織,所要面對的議題也從過去的軍事威脅,擴散到全球恐怖主義、能源安全、全球變暖、疾病、網絡攻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多元問題上。

1990年7月,北約第11屆首腦會議在倫敦宣布冷戰結束。

1991年12月,北約在羅馬首腦會議上決定與部分中東歐國家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

1991年12月,北約首創成立了由北約國家、前華約國家、獨聯體及波羅的海三國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

自1992年起,波蘭等東歐國家相繼提出加入北約的請求。同年,北約批准了一項原則,允許它的軍隊離開成員國領土到其他地方參與維和行動。當年年底,北約便決定以軍事力量介入南斯拉夫危機。

1994年1月,北約布魯塞爾首腦會議通過了與中東歐國家以及俄羅斯建立「和平夥伴關係」計劃,12月開始向波黑派出維和部隊。

1996年9月,北約公布了《東擴計劃研究報告》。

1997年5月,取代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旨在加強北約同歐洲和歐亞大陸的非北約成員之間的安全關係的歐洲-大西洋夥伴關係理事會正式成立。

1997年7月,馬德里首腦會議決定首批接納波蘭、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約。

該組織的宗旨是締約國實行集體防禦,任何締約國同他國發生戰爭時,必須給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華約解體後,北約謀求擴大其使命,如維持和平和通過 [1] 對話促進區域穩定等。

成員擴大

1990年9月24日,民主德國正式退出華約組織。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併入北約成員國聯邦德國,德國統一。

1999年接納波蘭、匈牙利、捷克三國為北約新成員國。4月23日~25日,北約19個成員國同「和平夥伴關係國」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在華盛頓舉行首腦會議,慶祝北約成立50周年。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因抗議北約轟炸南聯盟拒絕出席會議。會議討論了科索沃局勢,通過和發表了《關於科索沃的聲明》、《華盛頓宣言》、《北約戰略概念》等文件。

2001年10月4日,北約第一次援引條北約憲章第五條,認為9·11的襲擊「應被視為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

使北約成員國從21世紀初的19個擴大到26個。

2003年6月,北約成員國國防部長會議決定通過精簡軍事指揮機構提高北約的應變能力。根據計劃,北約未來的軍事指揮系統分為戰略指揮部、戰區指揮部和戰術指揮部3個層次。北約現行的20個軍事指揮機構將在未來精簡到11個。在戰略層次,北約歐洲盟軍司令部和大西洋盟軍司令部將合併為盟軍作戰司令部,它將是北約「唯一的」最高軍事行動指揮部,總部設在比利時的蒙斯市。

另外,北約將建立一個職能性的盟軍改革司令部,負責促進和監督軍事改革,目標是加強培訓、改善軍事能力、檢驗和發展軍事原則、通過實驗評估新概念。該司令部的總部設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的諾福克。在戰區層次,現有的5個戰區司令部將精簡為兩個常設聯軍司令部,直屬盟軍作戰司令部。這兩個戰區司令部一個設在荷蘭布侖森,另一個設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此外,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設立"精悍的"常設聯軍總部,只負責海上部署任務。在戰術層次,現有的13個下級作戰司令部將精簡為6個,它們分布在德國、英國、西班牙和土耳其等國,隸屬於上述兩個常設聯軍司令部。

2003年8月,北約進入阿富汗,開始了歐洲以外的第一次行動,北約參與了伊拉克的軍警培訓工作。

2003年9月1日,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司令正式更名為北約盟軍軍事行動司令部,全面負責北約所有軍事行動的指揮與協調,其最高軍事長官為克拉多克,2006年12月上任。

2002年11月21日,北約布拉格首腦會議達成了第二波的東擴決定,決定接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7個國家加入北約。

2004年3月,上述7國正式遞交各自國家加入北約的法律文本,從而成為北約的新成員,使北約成員國從21世紀初的19個擴大到26個。這是北約自1949年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擴大。

2016年5月18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披露黑山共和國將於2016年5月19日簽署加入北約的協議。黑山將於18個月之後正式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第29個成員。

軍事合作

近些年來,北約計劃在波蘭和捷克的建立導彈攔截系統。俄羅斯稱這一部署可能導致新的軍備競賽,可以增加相互摧毀的可能性。

2009年9月17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不再進行在波蘭和捷克的遠程導彈攔截系統,轉而部署由攔截對短程和中程導彈使用的神盾艦代替。新任命的北約秘書長呼籲,明確北約和俄羅斯的導彈防禦系統合作。

自2015年起,北約「高貴夥伴」聯合軍演每年在格魯吉亞境內舉行一次[2]

2016年7月8日,北約首腦峰會在波蘭首都華沙舉行。會議將討論包括北約向波蘭和波羅地海三國派遣4個營兵力的決議。[3]

2017年1月,美國海軍陸戰隊首次進入挪威展開訓練。2017年11月8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總部舉行國防部長會議,同意設立「大西洋司令部」和「地區司令部」。這是北約20多年來首次增設軍事指揮部門[4]

2018年6月7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宣布北約將在美國和德國增設兩個司令部,同時增加1200名軍事機構工作人員。6月26日,北約公布了《聯合空中力量戰略》,這是其成立以來發布的首份空軍戰略文件[5]

2018年7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13國特戰部隊在波羅的海地區舉行了代號「特洛伊足跡」的聯合特戰軍演,內容幾乎涵蓋了海陸空全領域。

機構設置

宗旨

成員國在集體防務和維持和平與安全方面共同努力,促進北大西洋地區的穩定和繁榮。

北大西洋理事會榮譽主席由各成員國外交部長輪流擔任,任期1年。現任軍事委員會主席孔德·巴特爾斯( Knud Bartels,丹麥人)。現任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菲利普·布里德洛夫(Philip M. Breedlove,美國人),2000年5月3日就職。

秘書長

延斯·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 )。1959年3月16日生於挪威首都奧斯陸,畢業於奧斯陸大學,曾獲經濟學碩士學位,挪威經濟學者,挪威工黨領袖和挪威王國前首相。26歲擔任工黨青年團主席。1990年起在政府、議會和工黨內擔任重要職務。對內主張福利與社會公平、務實經濟發展和政治改革。在外交上倡導和推動聯合國框架下的多邊主義。曾於2000年和2005年兩度出任挪威首相,其第二個首相任期持續到2013年。 2014年10月1日接替安諾斯·福格·拉斯穆森,出任北約第十三任秘書長。

下設機構

國際秘書處

國際秘書處(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負責北約會議的籌備。秘書長除領導秘書處外,也是部長理事會、防務計劃委員會、核防務委員會和核計劃小組的主席。

軍事委員會

軍事委員會(Military Committee),系北約最高軍事指揮機構,由參加軍事一體化指揮系統的成員國總參謀長組成。每年約開會三次,負責就北約防務問題向部長理事會和防務計劃委員會提出建議,並對下屬各主要戰區司令部實施領導。軍委會主席由軍委會成員推選,任期3年。其日常事務由各國總參謀長任命的常駐軍事代表組成軍事代表委員會負責辦理。軍委會下設國際軍事參謀部,負責實施軍委會的政策和計劃,此外還設有3個軍事指揮機構: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大西洋盟軍最高司令部、美國-加拿大地區計劃小組。

北大西洋議會

北大西洋議會(NATO Parliamentary Assembly)。這是北約26個成員國及17個聯繫國議會間組織,議員由各國議會指定,名額按國家人口比例分配。議會宗旨是鼓勵各國議會間的合作,密切各國議會與北約機構的聯繫,推動實現北大西洋公約的目標。議會每年召開兩次全會。

北大西洋理事會

北大西洋理事會(North Atlantic Council),亦稱北約理事會,即部長理事會,最高決策機構。由成員國外長組成,必要時國防部長、財長甚至政府首腦也可與會。每年兩次例會。在部長理事會休會期間,各成員國大使級常駐代表負責理事會日常工作。

防務計劃委員會

防務計劃委員會(Defence Planning Committee),由參加北約防務一體化指揮系統的成員國國防部長組成(法國於1966年7月1日退出軍事一體化機構,1995年12月起參加國防部長會議和軍委會會議,但仍不參加軍事一體化機構。西班牙於1982年加入北約,但不參加軍事一體化機構。1997年12月2日,在北約秋季理事會上,西班牙因其在直布羅陀海峽制空權得到保證,宣布重返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冰島因無軍隊不參加上述委員會),每年開會兩次,負責審議北約防務政策和軍事計劃。1966年北約又設立專門負責核防務政策的核計劃小組(Nuclear Planning Group,法、冰未參加)。1968年,除法、冰之外的北約歐洲成員國國防部長組成非正式的北約"歐洲小組"。

2010年,北約解散了防務計劃委員會,將它的監督防務計劃執行的職能轉移到理事會。

和平夥伴

北約「和平夥伴關係計劃」是在美國建議下,於1994年1月在北約布魯塞爾首腦會議上獲得通過。

「和平夥伴關係計劃」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北約正式邀請前華沙條約組織國家和歐洲中立國家參加「和平夥伴關係計劃」,在軍事演習、維和、危機控制等方面進行合作和政治磋商;

二、夥伴國可向北約總部派出聯絡員;

三、夥伴國必須承認西方的民主、人權標準,並尊重現有邊界。

北約"和平夥伴國"21世紀初有:烏克蘭(1994.2.8)、摩爾多瓦(1994.3.16)、格魯吉亞(1994.3.23)、阿塞拜疆(1994.5.4)、芬蘭(1994.5.9)、瑞典(1994.5.9)、土庫曼斯坦(1994.5.10)、哈薩克斯坦(1994.5.27)、吉爾吉斯斯坦(1994.6.2)、俄羅斯(1994.6.22)、烏茲別克斯坦(1994.7.13)、亞美尼亞(1994.10.5)、白俄羅斯(1995.1.11)、奧地利(1995.2.10)、馬其頓(1995.11.15)、瑞士(1996.12.11)、愛爾蘭(1999.12.1)和塔吉克斯坦(2002.2.20)。2006年12月14日,北約正式接納塞爾維亞、波黑和黑山三個巴爾幹國家加入北約「和平夥伴關係」計劃。2018年5月31日,哥倫比亞正式成為北約在拉美地區的首個全球合作夥伴國。

馬耳他於1995年4月26日加入該計劃,1996年10月30日退出該計劃。波蘭、匈牙利、捷克於1999年3月12日正式加入北約後退出該計劃。

重要事件

烏克蘭放棄申請加入北約

2013年10月23日的報道,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今天說,烏克蘭已放棄加入北約的努力,但將繼續尋求與北約在安全事務上進行更大的合作。

這個有4500萬人口的國家在2006年前申請加入北約。它在1991年從蘇聯獨立出來。它參加了以北約為首的軍事演習,並參與了諸如干涉波黑的作戰行動,以及索馬里海岸附近打擊海盜的巡邏行動。烏克蘭還為以北約為首的駐阿富汗國際部隊貢獻了一個醫療團隊。

但加入北約的努力引發了來自鄰國俄羅斯的強烈反對。俄羅斯是烏克蘭的主要貿易夥伴,它在頻頻對基輔施壓。莫斯科長期以來一直反對北約的東擴計劃。北約計劃將前蘇聯的其他幾個國家納入其中。

中斷與俄羅斯合作關係

2014年4月1日北約宣布暫時中斷與俄羅斯的正常合作關係。

在當天舉行的有烏克蘭代外長出席的北約外長會上,北約和烏克蘭發布了聯合聲明。聯合聲明說,北約決定中斷與俄羅斯的民事和軍事方面的各項合作,只在北約-俄羅斯理事會層面繼續交流,以化解烏克蘭危機。

北約和烏克蘭在聯合聲明中還表示,雙方要加強合作,北約將協助烏克蘭進行防禦體系改革。雙方還表示,不承認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的合法性,仍希望通過政治和外交途徑解決烏克蘭當前領土問題。[6]

宣布不會向烏克蘭東部派兵

2015年9月11日,負責政治問題和安全政策的北約副秘書長表示,北約不打算向烏克蘭東部衝突地區派遣軍隊援助烏軍。

舉行2002年以來最大軍演

在俄羅斯空襲敘利亞成為美國和西方國家關注的焦點時,北約與俄羅斯圍繞烏克蘭展開的博弈並沒有絲毫減少。2015年10月4日開始,北約國家將在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展開2002年來規模最大的軍事演習。這次演習將在烏克蘭危機的背景下提高部隊的備戰水平。

這場名為「三叉戟接點」的演習將從2015年10月3日持續到11月6日,涉及人員來自30多個國家,超過3.6萬名官兵將參與演習,包括來自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加拿大、挪威、德國、比利時和荷蘭等國的軍隊。此外,演習還將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展開行動。

軍方車隊在阿富汗遭自殺式爆炸襲擊

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市中心2015年10月11日上午發生自殺式爆炸襲擊,北約軍方一列車隊遭到攻擊,其中一輛被炸毀,傷亡情況暫時不明。

哥倫比亞成北約在拉美首個全球合作夥伴國

哥倫比亞當地時間2018年5月25號,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發表電視講話稱,哥倫比亞將在5月31號正式成為北約在拉美地區的首個全球合作夥伴國。他同時強調,哥倫比亞並不會直接參與北約的軍事行動。

哥倫比亞國內輿論認為,加入更多的國際組織有助於改善哥倫比亞內戰後的國際形象。但是也有分析認為,由於桑托斯的任期將於今年8月結束,隨着新一屆政府的產生,哥倫比亞在內政外交領域都會面臨一系列的政策調整,因此哥倫比亞近期加入世界經合組織、北約等組織的實際效果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哥倫比亞是拉美地區的軍事大國,軍費開支僅次於巴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