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北方民族大學社會學與民族學研究所

北方民族大學社會學與民族學研究所北方民族大學社會學與民族學研究所是北方民族大學重點投資建設的開放型人文研究機構,2002年又被列為國家民委系統在全國範圍內的重點研究所之一。我所整合了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圖書館、文化旅遊管理[1]系、學院編輯部等部門資源,並通過開放性的管理機制運作,吸納各方賢才,現已形成了較強的學術實力。

研究所立足於西北少數民族聚居區,積極挖掘寧夏及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文化資源,以岩畫學、西夏學、回族學為三大研究方向,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同時積累了大批文獻資源。

研究所歷史和現狀 西北第二民族學院社會學與民族學研究所是在整合了我院歷史系、圖書館、學報編輯部等系、所資源的基礎上,通過引進專家學者建立的以回族學、西夏學、岩畫學為重點研究方向的專業研究機構。

目錄

研究成果

研究所於 2000 年成立,現有專職研究人員 6 名,其中教授4人,博士3人,兼職研究人員3 名, 2 名正高,1 名副高,專職工作人員 1 名,兼職工作人員 1 名,已取得了較為豐碩的階段性成果。研究所自建立以來,積極探索管理體制與科研方法創新,在管理上,推行開放的、流動的科研人員管理方法,為資源優化、科研發展創造條件,研究所立足於對回族伊斯蘭文化、西夏、岩畫文獻資料的挖掘、整理,致力於我國西部少數民族問題研究,將努力建設成為我國有較高知名度的民族問題研究中心,並成為搜集保存我國回族學、西夏學、岩畫學學術文獻資源最為完備的數字化資料及文獻中心。在研究中,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回族學網絡數據庫[2], 作為原先計劃和實施項目的傳承,目前我們已經擁有了較為豐碩的階段性成果。 並通過史料數字化的方法,正在建設少數民族文獻研究數據庫。 同時我所研究人員主持國家社科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六項,出版專著數十部,發表論文 40 余篇,獲獎 8 項。與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編輯的大型文獻叢書《英藏黑水城文獻》 4 冊和《大麥地岩畫》 4 冊已問世,在西夏學界和岩畫學界造成重大影響,形成學者翹首以待的局面, 岩畫與藝術即使在賀蘭山岩畫完成以後,還有很多方面可以深入,將可以建立碩士或者博士點;海外藝術的研究,從熟悉的、容易入手和影響大的做起,今後擴大到歐美各國,可以形成很大的規模。 研究所將在現有科研優勢和成果、影響的基礎上,進一步突出自身特點,即突進學術主流,搶占學術先機,擴大學術影響。在科研項目構架上要着重強調的,一是重大工程,二是國際合作,三是民族特點。

影響

近幾年來,在和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合作中,我們已經在岩畫研究和西夏文獻研究出版上形成了重大的影響,並由此為契機,獲得了更多的國際合作的機會。 可以說我所科研已和國際熱點接軌,積極搶占學術高地的目標和效果已經實現。 研究所指導思想和理念 通過對現有資料的整理、公布以及資源共享,通過研究手段及研究方法的創新,為中國少數民族發展做出努力,促進民委系統整體研究實力的提高。培養優秀的青年人,打造堅實的學術梯隊,造就一批高素質有創新意識的學科帶頭人及科研骨幹,把本所建立成為一流的以西部少數民族為重點研究對象的民委系統內學術交流與合作的基地。 通過對西北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研究,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依據,為邊疆穩定、尤其是中國西北少數民族聚居區的穩定與繁榮作出科學研究貢獻。以回族學、西夏學、岩畫學的研究帶動中國西部的對外開放,帶動回族特色旅遊、西夏文化產業等相關產業聯動的地區經濟繁榮,並對自治區政府申報世界遺產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研究所管理模式 :西北第二民族學院社會學與民族學研究所,實行開放性的管理模式。

客座研究人員聘任制度

研究所在保證專職科研人員駐站研究外,為滿足項目研究需要,為滿足提高科研水平的需要,聘請客座研究人員參與項目研究,聘任期根據項目需要經雙方協商確定,客座研究人員應為具備較高研究水平的專家學者,並在此研究領域有較高水平的專家學者,並在此研究領域發表過較高水平的成果。客座研究人員由研究所專職科研人員推薦產生,也可由本人申請。研究所專職研究人員 5-6 人,客座研究人員 8-10 人,科輔人員1 名,圖情人員 1 名。 項目進度跟蹤制度:在研項目主持人每半年應以書面形式向我所提交研究報告及經費使用報告,研究所保留根據研究情況決定增加、減少、停撥經費的權利,保留由於研究人員重大失誤而對本人提前辭退的權利。 學術督導制度: 我所鼓勵中青年科研人員的項目申請,但對於中青年學者的研究項目,視項目及主持人情況決定是否聘請項目學術督導,學術督導的主要職責是:協助解決項目研究過程中的學術過程中的學術疑難問題;對中青年項目主持人的研究方法、計劃做出指導;監督經費使用情況;

獎勵制度

重要成果及高水平學者,研究所依據學術委員會的認定意見實行獎勵制度。 重點研究方向規劃 重點研究方向之一:西北邊疆少數民族(西夏學)研究規劃 西北邊疆少數民族是以西北邊疆少數民族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民族學與民族史的交叉學科。在本學科的學術研究中,我所充分發揮文獻學、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的多學科優勢,展開對西北邊疆民族歷史、西北邊疆民族現代移民考察等研究,並突出了西夏學這一龍頭學科的建設與發展。西北邊疆民族史的研究對於保障西部國防安全、在西部大開發中開發西部民族文化資源與旅遊資源都具有重大意義。尤其是對西夏學的研究,將使得該民族的文化資源被西夏故地的經濟與文化發展所利用,因此,加強西北邊疆民族史的研究,對我國西部的繁榮穩定與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西夏學方向,我們擁有諸如《夏漢字典》、《同音研究》等全世界堪稱權威的研究成果,也有宋元、明清等朝代的邊疆民族第一手考證資料,從而形成了以西夏學為龍頭,以專門史為基礎的研究格局。在研究中,我們重視學術文獻資源的收集與整理,目前本所擁有英藏西夏學歷史文獻收藏,由於這批大型西夏文庫迄今為止仍是國內獨有的學術資源,目前我所對其進行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工作,將極大地豐富西夏歷史文化研究的內容,並極大地推動西夏學這一學科的發展。我所在西夏文字識別、西夏學文獻整理等方面已經走在了全國的前列。西夏文文獻 的大規模集成性的出版,始於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於1996 年出版的《俄藏黑水城文獻》柯玆洛夫收集品。2005 年西北第二民族學院、上海古籍出版社和英國國家圖書館合作,出版了《英藏黑水城文獻》斯坦因收集品。2006年年西北第二民族學院、上海古籍出版社和法國國家圖書館合作,正在編輯出版法國伯希和搜集品法藏敦煌西夏文獻。俄國、法國、敦煌研究院的西夏文藏品是同宗同源的。其相互的證明、參考作用是其他館藏無法替代的。所以出版英國、法國藏西夏文文獻,首要的意義是把莫高窟北區的西夏文文獻收集完整了,形成科學研究的完整的材料基礎。今後 3-5 年可以進行的項目有: • 流失海外西夏文獻的整理:《法藏西夏文文獻》 1 冊( 8 開本特精裝) 法國收藏文獻,則由伯希和 1908 年在敦煌莫高窟 P.181 - 182 窟獲得,法國國家國家圖書館原登錄西夏文藏品為 217 件,後繼續查找出 27 件,以及完整的經摺裝華嚴經 1 件,木板寫本 1 件。共 246 件文獻;特別是包含了附有精彩版畫的特藏品《華嚴經》和一些活字印本。因為殘片較多,按照《英藏》樣式,於 2007 年出版 1 冊。 由於這些材料是在敦煌獲取,就和俄羅斯、英國從黑水城獲取的具有了不同的意義和價值。不僅可以反映西夏時期敦煌和黑水城之間的聯繫,甚至我們藉此發現了元代初期敦煌和江南沿海的文化交流關係。 《英藏黑水城文獻》及《法藏敦煌西夏文獻》的出版,宣告了國外大宗的收藏已經完。目前我們已有的材料有俄羅斯冬宮博物館的西夏寫本文書、德國國家圖書館西夏寫本、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藏西夏文《華嚴經》;已經有線索並開始聯繫的有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日本龍谷大學、東京大學、天理圖書館、京都大學、大阪外國語大學、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的西夏文獻收藏。所以還可以繼續進行。2 、西夏文獻的研究 1 )「 英藏黑水城文獻」整理研究 英藏西夏文獻的全部殘頁編號約 7000 多個,文獻的文字種類除大量的西夏文外,還有為數可觀的波斯文、藏文、回鶻體蒙文、巴利文、梵文等,內容廣泛涉及官府文書、軍法兵書、典當契約、韻類辭書、日用雜碎、詩歌藝文、醫學藥方、星曆占卜、佛經等,為研究西夏學的政治、軍事經濟、民族、語言、文學、科技、考古等學科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寫卷書體主要有楷書、行書、草書、篆書、裝幀形式主要有卷子本,蝴蝶裝,殘訂冊葉裝。現擇要介紹價值較高的世俗文獻: a. 漢文古籍西夏文譯本:《孝經序》、《孫子兵法》、《將苑》、《經史雜抄》。 b. 西夏文字典韻書:《文海》、《同音》、《雜字》、《五音》、《五音正誤傳》。 c. 西夏文學作品:諺語集《新集錦合辭》、五言詩《新集碎金置掌文》。及譯自漢籍的《德事要文》,僧人傳記《寄照國師傳》、《沙門善海奉詔集》。 d. 曆書、圖表:有曆書殘頁。 e. 醫方和星占卜筮。 f. 西夏文法律文書:刊本及寫本的《天盛改舊新定律令》,軍事法律文書,《貞觀將玉鏡》。 g. 籍冊殘頁。 英藏黑水城文獻中保存的佛經殘頁甚豐,經種豐富,大部分為西夏文佛經,也有一部分漢文佛經。 本項目將對英藏黑水城文獻進行全面整理的基礎上,分六個專題深入研究並形成英藏西夏文獻整理分冊 6 冊: a 、西夏文佛經研究 b 、西夏問世俗文獻研究 c 、文獻殘片研究 d 、漢文文獻研究 e 、文獻索引 f 、英藏,俄藏文獻對比研究 2 )、 「英藏黑水城文獻夏譯漢籍文本」研究 英藏黑水城文獻的編號約 4000 件 ,7300 個敘錄編號 。 其中世俗文獻的 手寫卷子 比較多 , 約占整個英藏黑水城文獻的比重為 23% 。 雖然數量不及俄藏 , 但因寫本世俗卷子較多 , 其文獻的研究價值更為重要 , 是深化西夏學各主要研究領域重點和難點的珍貴的文獻來源 。 本項研究主要依據漢文古籍中的西夏文譯本將其文獻全部譯成成漢文,並比照漢文古籍進行版本校勘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工作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西夏文翻譯由西北二民院負責完成 a 、將保存較完整的漢文古籍西夏文譯本:《孝經序》、《孫子兵法》《將苑》、《經史雜抄》等翻譯成漢文。 b 、嚴重殘損的漢文古籍西夏文譯本殘片的翻譯和對接 c 、英藏西夏文獻中保存的漢文版古籍的整理 d 、英藏,俄藏相關部分比較研究 第二部分:漢文古籍西夏文譯本文獻學研究,由暨南大學與西北二民院合作完成 a 、漢文古籍西夏文譯本版本研究 b 、漢文古籍西夏文譯本校勘 c 、古籍西夏文譯本和現有版本同類漢文文獻比較研究 英藏黑水城文獻整理研究項目 分六階段 第一、建立局域網,對全部西夏文獻進行掃描,輸入計算機 第二、對全部西夏文獻進行鑑定 第三、對全部西夏文獻進行分類編號 第四、對全部西夏文獻進行分專題整理研究 第五、將研究成果輸入計算機建立相應的數據庫 第六、匯總各個階段成果,推出整理研究的最終成果 「 英藏黑水城文獻夏譯漢籍文本 」研究項目分七個階段 第一、確定內容涉及西夏文譯文的文獻 第二、建立相應的數據庫 第三、組織技術人員查對西夏文,建立西夏文和 漢字對譯表再輸入計算機 第四、分析西夏文譯本的語法結構和詞法特點 第五、準確翻譯西夏文 第六、進行俄藏和英藏比較研究 第七、將西夏文譯本的內容版本等與現存漢文古籍進行比較研究 最終成果 1 、《 英藏黑水城文獻 》 10 巨冊 共計 1 千 2 百萬字。《 英藏黑水城文獻夏譯漢籍文本研究 》上中下 3 巨冊 共計 4 百萬字 2 、發表高質量論文 3 —— 6 篇 3 、製作相應的計算機光盤一套 1 、英藏、俄藏西夏文獻的初步數字化,打破了國內外少數幾家圖書、研究機構長期收藏,把持部分西夏文獻的原有局面,一變而為西北第二民院全體師生教學、科研的共同財富,而且具備了最經濟、快便調用英藏、俄藏西夏文獻的閱覽方式、教學方式、科研方式。 2 、擁有本學科中外文藏書合計 6000 余冊,擁有中外文期刊 18 種。 3 、已於 2001 年 7 月建成的研究網絡數據庫中國寧網擁有一萬篇以上相關論文專著,提供本課題的文獻資源;價值二十餘萬元的計算機軟硬件設備將提供網絡資源的搜集整理。具備網絡化科研的基礎條件及數據處理能力。 3 、積極支持特聘教授李範文先生的研究工作。 1 )力爭 2006 年底或 2007 年元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九十餘萬字的國家民委重大課題西夏語《五音切韻與文海寶韻比較研究》。力爭國家民委的大獎,為我所,我校爭光。 2 )協助閔校長、武宇林副所長主編《日藏西夏文獻》儘早實現計劃,為我校爭光。 3 )支持武宇林所長主編,荒川、楊蕤任副主編,翻譯出版日本西夏學權威西田龍雄先生的代表作《西夏語研究》,力爭 2007 年完成, 2008 年上半年出版,經費由我所承擔。 4 )協助趙傑副校長開展民族語言特別是西夏語的研究工作。注意培養人才,積極協助他為我校建立博士點盡力所能及之力。 重點研究方向之二:回族社會與回族伊斯蘭教研究規劃 作為回族最集中的省區,寧夏有關回族歷史、回族社會變遷以及伊斯蘭教文化的研究倍受全國重視,也一直走在學術前列。我院自成立之始即側重這一方向的研究與探討,始終保持着一支有較高水平的學術隊伍。在此方向上 , 我們注重於基礎理論與現實問題的研究 , 並利用寧夏本土的田野調查優勢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田野工作 , 從而形成了以回族歷史研究為基礎、伊斯蘭文化研究和回族社會變遷研究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學術格局,目前,有一支較為穩定、結構合理而富於成果的研究隊伍。在研究隊伍中,有關注回族社會發展的社會學學者,有精通阿拉伯語的宗教學學者,從而形成了多學科交叉、老中青結合的學術優勢。在研究方法上 , 我們積極嘗試將社會學的田野調查與歷史學的文獻整理相結合,以及採用文化人類學理論概括與結構分析等多學科綜合的研究方法。同時創立了中國第一個回族學專業學術網站,網絡數據庫涵蓋了中國建國以來的回族學論文 2700 余篇,相關專著 70 余冊供研究使用,並初步形成了中外學者的回族學網上研究平台。 中國回族在全國的廣泛分布,尤其是在西北地區的聚居,作為本方向的研究對象,其研究意義是深遠的,作用是重大的。對中國回族社會與伊斯蘭文化的研究,在理論上有助於進一步完善現代化的研究,開拓民族學、社會學研究的新領域,並為深入具體的認識回族社會現代化發展及其伊斯蘭文化的多元內容提供新的學術理論和思維方法。在實踐上有助於推進回族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有利於民族關係的調節,並為中國西部向西亞、中東開放提供良好的契機,更深的層次上,可以為開發中國回族文化資源,促進民族地區的長期穩定與發展做出貢獻。 研究主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大的方面:當代回族社會的發展研究,回族社區研究、伊斯蘭教中國傳播史、回族與西北各民族的族際關係、回族伊斯蘭文化、回族民俗文化等。以多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歷史學社會學、民族學項目為支撐,《回族社區變遷與回族社會現代化模式研究》(批准號 96csh003 ) , 《西北回族社區的建設與協調發展研究》( 00CSH001 )以及 2002 年立項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期回族社區村民自治與宗族關係研究》(批准號 02CSH004 )等。形成了一批代表性成果:《伊斯蘭思想與當代回族社會的協調發展》、《回族社會現代化實踐的新探索》、《簡明伊斯蘭史》、《中國回族大詞典》、《中國清真寺綜覽》、《中國清真寺綜覽續篇》、《回回古文觀止》、《回回古詩三百首》、《回回舊事類記》、《馬福祥傳》、《伊斯蘭文化新論》、《中國少數民族簡史》等著作,《寧夏不同類型回族社區的歷史文化比較》,〈寧夏回族社區變遷的環境特徵〉、《元代答失蠻神道碑的文獻價值》、《清前期回族政策簡論》、《論馬福祥在現代回族文化教育史上的地位》、《西道堂精神及其當代價值》、《回族經堂教育之得失及其出路》、《寧夏西吉縣兩個類型回族社區發展狀況對比分析》等文章,這些成就在國內外相關學術界受到高度重視和一致好評,作為一支學術整體力量,我院的回族與伊斯蘭文化研究隊伍在研究界已占有較為穩固的地位。 今後 3-5 年可以進行的項目有: 編篡《回回古書集成》 1 、許多絕版回回古籍存世數量極其有限,有些甚至僅存孤本,若不及時整理,將會很快凐沒。 2 、更重要的是,這一工程已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而我們在目錄搜求方面已占得先機,並且研究力量、儀器設備及數字化技術等方面都有較好的條件。若能及早啟動,將大大提高我院回族研究的水平,推出有份量的研究成果,也將使我院逐漸成為世人矚目的回族研究主要陣地。 3 、項目內容 該書收民國以前回回漢文古籍(原版)約200種,分六大類1 、政史類 35 種,2、藝文類 80 種,3、科技類 30 種,4、教門類 60 種, 5、譜諜類15種, 6 、輯佚類 20 種,在今後五年精選 50 種點校出版。 重點研究方向之三:岩畫學研究規劃 階段性成果 自《大麥地岩畫》出版以來,新聞界關於此書的後續報道層出不窮,一波又一波;故應從兩個方向繼續深入:一是擴容——不失時機地開始進行《賀蘭山岩畫》的準備和實施;二是挖潛——從文化內涵、民族民俗、象形文字和斷代分析等方面繼續研究,努力構建起岩畫研究的學術理論框架,最終目標是建立系統的科學的具有一定權威的學科標準。 階段性研究成果:1、由西北第二民族學院發起賀蘭山岩畫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倡議,由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提供資助,組成了賀蘭山岩畫申報世界遺產研究項目組,取得了較豐碩的研究成果。 2003 年出版了專著《賀蘭山岩畫與世界遺產》 30 萬字;完成了《賀蘭山岩畫申報世界遺產可行性論證報告》 20 萬字,收集整理相關圖文資料數百萬字,並積極建設賀蘭山岩畫網絡數據庫,為下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礎。在寧夏掀起了一個岩畫研究與保護的高潮。 • 學院岩畫研究中心深入人跡罕至的衛寧北山大麥地近9個月,拍攝岩畫照片 4000 幅,攝製了大麥地岩畫錄像片;拓制岩畫拓片 500 幅,用極大的努力描摹了大麥地 3000 多幅岩畫線描圖,成為全國第一家擁有如此之多岩畫照片及線描圖的單位,為寧夏岩畫的保護與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與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出版大型文獻叢書《大麥地岩畫》四冊。

專家隊伍

形成了一支精幹高效的研究岩畫的專家隊伍。 3-5 年內岩畫研究計劃 目前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已經成為寧夏的岩畫研究中心,國內外的一些岩畫研究機構和個人十分關注二民院岩畫研究與保護的動向,並且十分關注二民院岩畫研究工作進展,已經初步建立與開展了相關的學術交流與來往。 1 、賀蘭山岩畫是我國的重要岩畫地區之一,不僅在中國岩畫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岩畫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將賀蘭山岩畫整體地出版這不僅是北方民族大學的重大科研項目,也是我國和世界岩畫史上的一件大事,對提高北方民族大學的聲望和學術水平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深入、全面、系統地研究與保護寧夏岩畫,計劃用 20 年的時間 2006 年到 2007 年,全面收集寧夏岩畫資料。深入實地調查和整理每一處岩畫點,全面、準確、完整地將岩畫第一手資料採集回來,包括拓制岩畫拓片,拍彩色照片,數碼照像,錄像及岩畫線圖的收集與整理。 2007 年初出版賀蘭山岩畫第一冊彩色照片, 2007 年底出版第二冊、第三冊拓片和岩畫線圖。2007 年底以前 與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完成編輯出版大型文獻叢書《賀蘭山岩畫》四冊。 2 、岩畫斷代研究 岩畫的斷代研究,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許多國家都在大力進行,而我國由於人員缺乏、財力有限,這項工作進展緩慢。為了使岩畫斷代工作有大的進步和起色,我校可率先開展以下岩畫斷代研究,爭取有所突破: 1 )繼續開展麗石黃衣的測年研究。比較寧夏地區的麗石黃衣,建立麗石黃衣資料庫。 2 )進行花粉孢子的測量,然後根據布列特 - 色南德爾的冰期後期氣候和森林演化分層表進行對比研究。 3 )進行 C 14 的測量研究工作。 4 )最新的宇生同位素測年研究 。用岩石中的 He Be AI CI 等同位素進行測算。此項工作國內尚無進行 , 國外可做,而且效果比較理想。 5 )岩石漆顯微層理層序的研究,此種直接觀測法國外上個世紀 80 年代末有人進行過研究,但是很粗糙,隨意性也大。如今用顯微觀測岩石超薄片時方可測算出年代。此法北京地震研究所可以進行。

總之,以上工作都需要與相關部門合作才能進行。需要建立研究所岩畫測年研究室,配備部分化學試劑和高倍顯微鏡等。 3 、岩畫與我國古文字的研究。 此項工作是一項開創性的研究,無疑對提高我校學術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將會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2007 年出版《 大麥地岩畫與古文字起源問題研究》 。此項研究我們已經處在全國的領先地位,雖然此項工作是艱巨的長期的研究項目,不是一代人或幾代人可能完成的。但我們必須要有創新意識果斷地持續地將岩畫古文字起源問題研究進行下去,並不斷取得新的成績。隨着岩畫的資料的積累,相信還會有更多的新發現、新成果。 重點研究方向之四:民俗學研究規劃 1 .《「花兒」研究——絲綢之路的口傳民歌》研究規劃。 「花兒」主要流傳於絲綢之路周邊的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以及吉爾吉斯斯坦一帶。創作和演唱「花兒」的民族主要有回族、漢族、藏族、撒拉族、土族、保安族、東鄉族、裕固族及吉爾吉斯斯坦的東干族。為此,首先要進行中國境內絲綢之路周邊口傳民歌「花兒」傳播地區的田野調查。深入西北各地有關的農牧業地區的「花兒」演唱現場,儘可能詳盡地進行實地調查、把握第一手資料和新的動向。其次,完成中國境外的吉爾吉斯斯坦的東干族(回族)中的口傳民歌「花兒」的流傳情況。在境內、境外調研的基礎上,完成中文版本的《「花兒」研究——絲綢之路的口傳民歌》專著的出版。 2.《絲綢之路的口傳民歌「花兒」精選集成》編規劃。 西北地區的口傳民歌「花兒」的歌詞資料中,最早的有民國時期( 1925 年)的油印資料,還有解放前的出版物,以及 80 年代以來西北各地文化館、文聯等收集、編印的內部印刷資料。為了使「花兒」這一自古流傳於絲綢之路周邊的口傳文學、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珍貴資料免於流失和消亡,擬將西北各地以及境外的吉爾吉斯斯坦的散見於民間的零散歌詞資料匯集成冊,使之系統化、條理化,得以永久保存,為今後的中外學者的研究提供原始的參考資料。這本「花兒」集成,將由早期「花兒」史料編( 1925 ~ 1949 )和現代「花兒」資料編( 1949 ~現在)兩個部分組成。現代資料編中包括《甘肅「花兒」》《寧夏「花兒」》《青海「花兒」》《新疆「花兒」》《吉爾吉斯「花兒」》分冊。 3 .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歷史•文化•民俗研究規劃。 西北地區分布着眾多的少數民族,各自有着獨特而燦爛的民族特色。通過對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歷史•文化•民俗的研究,深入了解少數民族地區特有的文化現象,探索其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以促進西部地區的開發和發展、帶動西部地區的經濟繁榮。 研究所學位點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 研究所在今後兩至三年內,通過科研人員的重新整合擬申報文獻學碩士點一個;在三至五年內,通過引進人才等途徑,在現有基礎之上申報文獻學博士點一個, 在今後 5 年內,研究所編制員額達到 12 人,其中研究人員9人,科研輔助人員3人。屬我院固定人員8人,外聘流動人員4人。其中正副高職稱(含外聘)7人,副高(含外聘) 3 人。具有博士學位的(含外聘) 7 人,具有碩士學位的2人。

視頻

北方民族大學社會學與民族學研究所 相關視頻

北方民族大學
大學專業解讀社會學和社會工作有何區別,就業方向如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