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邙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邙山》

作品名稱: 《北邙山》

創作年代:初唐

文學體裁:詩

作者: 沈佺期

《北邙山》初唐沈佺期的詩。[1]

初唐時期的沈佺期是一位偉大的詩律家兼詩人,與宋之問[2] 齊名的他,兩人確立了近體詩的格律,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有着劃時代的貢獻,堪稱詩壇宗師。其在我語文學史上作出了很大貢獻,近體詩是在沈全期手中定型的。 可以說,沒有沈佺期,唐詩就無法其應有的高峰。沈佺期的詩作,有一部分是奉和應制之作,自述詩,山水詩,戰爭詩占足大部分。應制的作品,也不完全是內容空虛、格調低下的。一些描寫人們對戰爭的厭倦,對親人的思念的詩更值得我們一讀。其詩句:「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白照流黃。」,情景交融,悲愴淒涼,深刻的反映當時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痛苦生活,成為千古不朽的名句。[3]

詩詞正文

作品賞析

這首《北邙山》表現的是人生短暫、榮華富貴不能長駐的傳統主題。但詩人能就此翻出新意 ,「詞顯意深,語近精遙 」,具有攝人心魂的藝術魅力,堪稱初唐七言絕句之精華。 一般登臨懷古之作,不外是感懷古今,寫景嘆時、瀟灑游適之類。這首小詩取材寫境都很別致,於平常語中見功夫,令人回味無窮。

起句就題目「北邙山」敘述開來,墳墓鱗次櫛比,寒氣逼人。北邙山是以墳山著稱的,自東漢以來,這裡就是王侯公卿葬身之地。詩的第一句就突出了這個特點。這壘壘的墳墓似乎沒有什麼美麗可贊之處。按一般的寫法,要讚頌一下王公的業績,描繪一番牌坊碑宇的巍峨壯觀等。可詩人僅僅用了「列墳塋」三字敘述。而下句呢,卻陡轉至京城洛陽,用映襯的手法給陰森死寂的邙山添加了一個繁華熱鬧的背景。經過這「萬古千秋對洛城」的鋪排點染 ,頓覺詩意盎然,發人深思:洛城、邙山千年萬代遙遙相望,這是兩個陰陽不通的世界,又是兩個相通的世界!今天長眠邙山的人,不正是昨天洛城尋歡作樂的人?而今天洛城正在尋歡作樂的人,明天不也正是長眠邙山的人。這生生死死無窮已,年年代代遞相續!這就是洛城與邙山的關係。詩人只用了兩句對比的詩便概括完了。

第三句「城中日夕歌鐘起 」,是描寫洛陽的繁華熱鬧。歌鐘日夜響徹不停,從悠揚和鳴的鐘聲不難想象那急管繁弦、輕歌曼舞的盛況。詩人對洛城的上層社會生活是深為了解的。他是宮廷中的一員,曾「恩私宦洛陽 」,「扈巡行太液,陪宴坐明光」。正因為詩人對這種醉生夢死的上層生活有較深刻的了解,所以面對那壘壘墳墓才發出了深沉的慨嘆 :「山上唯聞松柏聲 」!三、四兩句對比強烈,歷來被詩評家認為是頗有「餘思」的佳句。

這首七言絕句,結構嚴謹,章法精巧,雖只四句二十八個字,卻寫得抑揚頓挫,餘味無窮。詩人並未正面抒懷感慨,只以輕輕的筆觸勾勒出幾幅人們並不陌生的畫面。那些入畫的事物是人們熟視無睹、聽而不聞的邙山、洛城、墳塋、鐘聲、松柏聲。但這些有聲有色的畫面互相映襯對比,就產生了發人深思的藝術效果。

作者簡介

沈佺期(約656 - 約715),字雲卿,唐代詩人[4]唐高宗上元二年(675)進士及第。由協律郎累遷考功員外郎。曾因受賄入獄。出獄後復職,遷給事中。中宗即位,因諂附張易之,被流放驩州。神龍三年(707),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館直學士,常侍宮中。後歷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與宋之問齊名,並稱"沈宋"。他們的近體詩格律謹嚴精密,史論以為是律詩體制定型的代表詩人。原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輯有《沈佺期集》。

他的《獨不見》是一首較早出現的優秀的七言律詩,音韻明暢,境界廣遠、氣勢飛動。此詩曾被推為"唐人七律第一"。[5]

文學史對佺期公"又皆諂事太平公主、張易之等貴佞"這一說法與史實並不相符。《通鑑紀事本末》中670年到705年李唐王朝內部所發生的一切政事和宮庭之議,猶其是在武后當政和太平公主參政的30多年中,史事、政事、幃事所涉所記之人愈千,但直接提到沈佺期之處很少,只間接說過他與宋之問同為上元進士,同作協律郎和考功員外郎,同是當時著名宮庭詩人。宋因太平公主事受牽連,流放途中詔斬。至於結交張易之事更是隻字未提,"又皆謅事太平公主、張易之等貴佞"一說何年何月出自誰人之口,已無考證。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太平公主、張易之案在當時是鐵案,如佺期公真參與其事,睿宗時是不會平反的,因為此二人也是睿宗李旦的死敵。

但沈佺期在公元705年被流放灌州卻是事實。佺期公《被彈》一詩中首先就說"知人昔不易,舉非貴易失。爾何按國章,無罪見呵叱。"這四句說得很明白,前兩句是感嘆語,大意是舉人非賢,反受其誣。後兩句是說他是被他曾經舉薦的人彈劾和審訊的,而審訊他的人又不遵守當時法令,小人得勢,把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強加於他。接下來是說"少以文作吏,手不曾開律。一旦法相持,荒忙意如漆。"意思是說初入官場時他是為皇帝做應制詩的,以專業為主,並不懂得官場上的爾虞我詐,無端獲罪,不知所措。是一種遭到打擊後的反思。造成佺期公真正獲罪下獄流放的原因按文字考證和分析有三條。一是年輕、性耿、才高、寵久,遭人妒嫉。佺期公很年輕時就中了進士,入了官場,為人耿介,不講究為官之道,愛說直話得罪人,又因武皇時期經常跟侍皇親國戚左右做詩,鋒芒畢露,遭人妒忌。"平生守直道,遂為眾所嫉"就是很好的例證;這樣的事在今天都是屢見不鮮的,何況是在封建社會正繁榮昌盛的時期呢。"盛時無大事,朝臣各猜肄"歷史上是不足為怪的。二是在做給事中或尚書任上犯了"後官不反前官恥"的禁忌,樹了對頭。按佺期公詩中自述,他是一個性守安靜,生活謹嚴的人,在做高官時不收門生,不結朋黨,缺少做高官的底層基礎,對前任做錯的事不蠻不隱,該糾即糾,該翻就翻,有點一意孤行,"任直翻多毀,安身遂少徒"就是說的這些。有一點可以看出來的,他得寵時得罪的人太多了,以至於遭到彈劾後朝中沒有一個人出來為他說話,大多數人落井下石,正於他在詩中所說的"萬鑠當眾怒,千謗無片實。庶以白黑讒,顯此涇渭質。

視頻

獨不見 沈佺期

唐詩三百首:獨不見(沈佺期)盧家少婦鬱金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