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齊書·綦連猛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齊書·綦連猛傳出自於《北齊書》,二十四史之一。唐代李百藥撰寫,它雖以記載北朝北齊的歷史為主,但實際上記述了從高歡起兵到北齊滅亡前後約八十年的歷史,集中反映了東魏、北齊王朝的盛衰興亡。[1]

原文

綦連猛,字武兒,代人也。其先姬姓,六國末,避亂出塞,保祁連山,因以山為姓,北人語訛,故曰綦連氏。猛少有志氣,便習弓馬。永安三年,爾朱榮征為親信。至洛陽,榮被害,即從爾朱世隆出奔建州,仍從爾朱兆入洛。猛父母兄弟皆在山東,爾朱京纏欲投高祖,謂猛曰王以爾父兄皆在山東每懷不信爾若不走今夜必當殺爾可走去猛以素蒙兆恩,拒而不從。京纏曰:「我今亦欲去,爾從我不?」猛又不從。京纏乃舉槊曰:「爾不從,我必刺爾。」猛乃從之。去城五十餘里,即背京纏復歸爾朱。及兆敗,乃歸高祖。高祖問曰:「爾朱京纏將爾投我,爾中路背去何也?」猛乃具陳服事之理,不可貳心。高祖曰:「爾莫懼,服事人法須如此。」遂補都督。

元象五年,梁使來聘,雲有武藝,求訪北人,欲與相角。世宗遣猛就館接之,雙帶兩鞬,左右馳射。兼共試力,挽強,梁人引弓兩張,力皆三石;猛遂並取四張,疊而挽之,過度。梁人嗟服之。

從顯祖討契丹,大獲戶口。又隨斛律敦北征茹茹,敦令猛輕將百騎深入覘候。還至白道,與軍相會,因此追躡,遂大破之。賚帛三百段。河清二年,加開府。突厥侵逼晉陽,敕猛將三百騎覘賊遠近。行至城北十五里,遇賊前鋒,以敵眾多,遂漸退避。賊中有一驍將,超出來斗。猛遙見之,即亦挺身獨出,與其相對。俯仰之間,刺賊落馬,因即斬之。天統元年,遷右衛大將軍,乃奉世祖敕,恆令在嗣主左右,兼知內外機要之事。

猛自和士開死後,漸預朝政,疑議與奪,咸亦咨稟。趙彥深以猛武將之中頗疾奸佞,言議時有可采,故引知機事。祖珽既出彥深,以猛為趙之黨與,乃除光州刺史。已發至牛蘭,忽有人告和士開被害日猛亦知情,遂被追止。還,入內禁留,簿錄家口。尋見釋,削王爵,止以開府赴州。在任寬惠清慎,吏民稱之。淮陰王阿那肱與猛有舊,每欲攜引之,曾有敕征詣闕,似欲委寄。韓長鸞等沮難,復除膠州刺史。尋征還,令在南兗防捍。

譯文

綦連猛,字武兒,是代州人。他的祖先本來姓姬,戰國末年,因為躲避戰亂來到塞外,占據了祁連山,就以山為姓,北方人弄錯了山名的意思,所以誤寫為「綦連」。綦連猛年少時就有遠大志向,熟習弓馬。永安三年,爾朱榮徵召他作為親信。到洛陽時,爾朱榮被人害死,就跟着爾朱世隆逃到建州,於是跟隨爾朱兆進入洛陽。綦連猛的父母兄弟都在山東,爾朱京纏想投奔高祖,對綦連猛說:「大王因為你的父母兄弟都在山東,常常不信任你,你如果不逃走,今天晚上一定會殺了你,可以馬上逃離。」綦連猛由於平素蒙受爾朱兆的恩德,拒不聽從京纏的話。

京纏說:「現在我也想逃走,你是否跟我一起逃走?」綦連猛又不聽。京纏就舉起槊對着他說:「你不順從的話,我就刺死你。」綦連猛便和他一起逃跑。離城50多里時,就避開京纏重新回到爾朱兆身邊。直到爾朱兆戰敗,綦連猛才歸服高祖。高祖問他:「爾朱京纏領着你來投奔我,你卻在半路上回去了,這是為什麼呢?」綦連猛於是詳細說明了服侍主人的道理,作臣子的不能懷有二心。高祖說:「你不要害怕,作臣子的按理就應該這樣。」於是補任他為都督。

元象五年,梁國使者來訪問,誇說自己武藝過人,尋找北方高手,想跟他們較量。世宗派綦連猛到館捨去接受他的挑戰,各自帶了兩壺箭比賽左右騎射。連同一起拉強弓比試力氣大小,梁國使者同時拉開兩張弓,每張弓都要300斤的力才能拉開;綦連猛拿過四張弓疊在一起,同時拉開,竟然超過了滿弓的限度。梁使心悅誠服並讚嘆不已。

綦連猛跟隨顯宗征討契丹,俘獲大量人口。又隨斛律敦北伐茹茹,斛律敦命令他率領100名騎兵深入敵方探察軍情。回來時在白道和大部隊會合,經由他們偵察的道路追蹤敵人,於是大破敵軍。斛律敦賞賜他300匹綢緞。河清二年,加任開府。突厥進犯晉陽,主帥派綦連猛率領300名騎兵偵察敵軍遠近。走到離城北15里的地方,和對方的前鋒部隊相遇,因為敵眾我寡,於是且戰且退。敵軍中有一員大將,超出自己的隊伍追擊。綦連猛遠遠地看到了,挺身而出,和他單獨交戰。片刻之間,把敵大將刺落馬下,隨手殺死了他。天統元年,升任右衛大將軍,這才奉世祖的旨意,經常在太子左右,兼掌內外機要大事。

自從和士開死後,綦連猛漸漸參與朝政,朝中一些疑難不決的事或官員的任免賞罰,都徵求他的意見。趙彥深因為綦連猛在武將當中能夠嫉惡如仇,提出的建議也時有可取之處,所以引薦他掌管機要。祖珽把趙彥深排擠出朝廷後,認為綦連猛是趙的黨羽,就任命綦連猛為光州刺史。綦連猛啟程赴任已走到牛蘭,有人告發說和士開被殺時綦連猛也是知情人,於是朝廷下令追回。回到京城後,被拘留在禁中,而且逮捕了他全家。不久被釋放出來,但剝奪了王爵,僅以開府的身份到光州上任。任刺史期間,對待百姓寬和仁厚,自己清廉自守,受到官吏和百姓的愛戴。淮陰王阿那肱和他早就相知,常常想提攜他,曾經下令徵召他去京城,似乎要委以重任。但受到韓長鸞等人的阻撓刁難,改任為膠州刺史。不久又召回,命他在南兗州駐防。[2]

作者簡介

李百藥(565--648),字重規,定州安平(今屬河北)人,唐朝史學家、詩人。 其父李德林曾任隋內史令,預修國史,撰有《齊史》。隋文帝時百藥仕太子舍人、東宮學士。隋煬帝時仕桂州司馬職,遷建安郡丞。後歸唐,拜中書舍人、禮部侍郎、散騎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諫唐太宗取消諸侯,為太宗採納。曾受命修訂五禮、律令[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