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十二使徒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十二使徒岩(The Twelve Apostles)位於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的大洋路邊上,坎貝爾港國家公園之中,屹立在海岸旁已有二千萬年歷史了。

名稱由來

是由幾億塊小石頭聚積而漸漸形成,繼而埋藏在海底,直至後來,強烈的海潮風力終令這些岩石暴露水面,成為現時著名的十二使徒岩。因為它們的數量及形態恰巧酷似耶穌的十二使徒,人們就以聖經故事裡的十二使徒為之命名。

簡介 

這裡有宛如「十二使徒」的石柱群,「站」在海岸邊的那些巨大岩塊,被海水和雨水切割,加上勁風侵蝕,數千或數萬年之後,變成一個個不同造型的石柱。有精巧的拱門,還有被懸崖包圍的神秘沙灘。在這裡,你可以感受到海洋帶給陸地的別樣震撼。這或許是澳大利亞最為傳奇的海岸,南極圈吹來的季候風,捲起驚濤巨浪,拍打着這片石灰岩的礁岸,塑造出鬼斧神工的「海岸雕塑」。[1]

形成原因

這些石頭形成于海浪的侵蝕作用。在過去的1000到2000萬年中,來自南大洋的風暴和大風不斷的腐蝕相對鬆軟的石灰岩懸崖,並在其上形成了許多洞穴。這些洞穴不斷變大,以致發展成拱門,並最終倒塌。結果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些形狀各異的,最高達到45米的岩石從海岸分離了出去。 由于波浪緩慢的侵蝕着它們的根基,其中的一些石頭倒塌了。2005年7月3日1塊石頭碎裂,2009年9月25日又再有1條倒塌,因此僅剩7塊石頭。

海浪對這些石灰石的侵蝕的速度大約是每年2厘米。隨着侵蝕作用的進行,舊的「使徒」不斷倒下,而新的「使徒」不斷形成。

十二使徒岩附近的另外一個景點倫敦橋(London Arch)也緩慢地受到海浪的侵蝕。在1990年1月15日,倫敦橋的一個橋拱坍塌,兩名遊客被困在另一個橋拱上,後被直升飛機所救。 這十二使徒岩實際是海蝕地型,受海水長期沖濁後,各以不同造型風姿卓越地屹立海上,大自然之美展現無疑。不過東算西算,也只見十來個使徒,到底海上風浪太大,還是眼花,只有等您親自去看去數才會知道。難怪世界各地的遊客都蜂擁而至爭看這一奇景。 [2]

地理位置

坎貝爾港國家公園(Port Campbell National Park)內有著名的十二使徒岩和維多利亞州西南部具歷史性的沉船。這裡的海岸線又長又窄,沿途有被風沙所侵蝕的石灰崖的奇妙圖案及形態。

景觀介紹

十二使徒岩是大洋路的精華點。站在岩石峭壁上,由南極圈吹來的季候風,圈起海浪打在懸崖底下的沙灘,驚濤拍岸,回音重重。聲音從100多公尺下的崖壁傳送上來,那種聲音如天籟一般,象是有人在細語不斷,似乎又是一種簡單清揚的旋律。

大洋路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海岸公路之一,沿着維多利亞州的東南海岸蔓延550千米,串聯着大海、懸崖、瀑布、城鎮和海灘,也串聯着壯觀、多彩與寧靜,是全球最適合自駕的海岸車道之一。

很多人將距離墨爾本約1小時車程的基隆(Geelong)作為大洋路之旅的起點。第一站建議參觀基隆國家羊毛博物館,了解生動好玩的澳洲羊毛文化和歷史,選購上等優質的澳洲羊毛製品。然後去著名的休閒區基隆海濱區(Waterfront Geelong),散步,野餐,騎單車,游泳,或乘遊艇到水上逛一圈。一路上會看到很多可愛的人像Bay Walk Bollards。這些由藝術家Jan Mitchell繪製的人像,原先是基隆碼頭林立的船樁,會帶您穿梭到1900年代的基隆港口碼頭,仿佛看到絡繹不絕的蒸汽船將澳洲小麥和羊毛運往歐洲。

托基(Torquay)是大洋路的官方起點,可以經過Surf Coast Highway從墨爾本直接到達。這是一個衝浪天堂,建議第一站到衝浪世界博物館(Surf World Museum),看1900年的衝浪海報,1913年以來的各種滑板以及澳洲衝浪者的成就,然後到博物館所在的衝浪城市廣場(Surf City Plaza)購置全套衝浪裝備,開始衝浪之旅。除了衝浪,在托基還可以參加當地運營商Tiger Moth World的空中旅程,乘坐雙翼飛機鳥瞰大洋路和十二門徒岩。

阿德湖海峽(Lord Ard Gorge)。1878年,一艘英國開往墨爾本的遊輪Lord Ard號在這裡遭遇風暴,不幸觸礁,乘客幾乎全部遇難。海岸也因此成為萬眾焦點,並易名為Loch Ard Gorge。

倫敦橋(London Bridge)原來只是一個大海崖,海浪成年累月的拍打,將崖底穿透,使得這座崖壁變成了一座雙孔的大陸橋。在1990年,橋被海水衝垮,海崖從此離開了大陸,只剩下一個橋孔矗立在海上。大家將這裡稱為倫敦橋,妙用英國童謠「倫敦大橋垮下來」。[3]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