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華夷譯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華夷譯語》,中國古代辭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有兩種意義:狹義指一具體書名,明火源潔和馬沙亦黑於洪武十五年(1382)編纂,二十二年(1389)刊行。只有韃靼(即蒙古)一語種。廣義是指包括前書在內、主要由明、清兩代官方會同館和四夷館(清改稱四譯館)陸續所編多種對譯詞書的總稱。

現學術界一般將其分為4種。甲種(又稱洪武《華夷譯語》),即指前書。乙種(又稱永樂《華夷譯語》),為明四夷館所編。明朝對於各民族的進貢,規定奏文需有民族文字。為此,永樂五年(1407)置四夷館,分主筆譯,初隸翰林院,後改隸太常寺。下設韃靼、女真、西番(藏)、西天(印度)、回回(波斯)、百夷、高昌(維)、緬甸八館。正德六年(1511)增八百(八百媳婦)館。萬曆七年(1579)又增暹羅館。各館所編譯語是現存各種譯語中最重要的部分。其編寫原則是:「以華文譯胡語。三五堆垛而其字始全,該對訓釋而其義始明,聲音和諧,隨用各足。」(洪武本劉三吾序)內容包括「雜字」和「來文」兩部分。「雜字」為詞語彙編,主寫民族文字,旁以漢字注音、標義。「來文」專錄進貢表文,有漢文對照。丙種(又稱會同館《華夷譯語》),明末茅瑞徵(伯符)輯,據法國學者馬伯樂考證為會同館編。會同館始置於元至元十三年(1276),隸屬禮部,專事口譯。明成化五年(1469)設18館。現存此種譯語包括朝鮮、琉球、日本、安南、占城、暹羅、韃靼、畏吾兒、西番、回回,滿喇加、女真、百夷等13館,較甲種晚,僅有語彙,並無來文,且語彙也只有漢字注音,無民族文字原文。20世紀中葉,德人福克司又在中國故宮內新發現一種,稱丁種(又稱會同四譯館《華夷譯語》),為清乾隆十三年(1748)合併會同、四譯館後陸續所編。計42種71冊。只有雜字,無來文,其中1種無民族文字。除已知語種外,另有倮&13417;譯語5種,川康一帶西番譯語9種,廣西太平府、慶遠府、鎮安府譯語(字喃式文字) 3種,西洋館譯語5種(法、德、意、拉丁、葡)及《&55363;&56836;咭唎國譯語》。

四種譯語多為抄本,除甲、丁種外,國內已無完帙。據調查,英劍橋大學、不列顛博物館、倫敦大學,法巴黎圖書館、亞洲學會,德柏林圖書館,越河內遠東博古學院,日東洋文庫等皆有收藏,還有些零星本子散於各地,私人亦有收藏。從上世紀末起,國內外學者就開始對其介紹和研究,至今大部尚未得到整理,絕大多數成書年代不清,尚有不屬於以上4種的散落本子,其來歷亦待考證。對各文種的研究也不平衡,有的尚為空白。

相關信息

名著是書籍中的精華。它標誌着人類認識發展的水平,影響乃至支配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影響乃至支配社會的各種實踐活動[1]。《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篩選出價值高、作用大、影響廣的一萬部名著,把它們匯集一起,根據科學文化知識體系的區別和聯繫加以分門別類,並逐部作出精要的詮釋。可以說,這是對科學文化的一次總結,是一項很有價值的科學文化建設工程。這部辭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書[2]

視頻

華夷譯語 相關視頻

走進辭書博物館
一百年間的不斷堅守,造就中國的辭書傳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