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華思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華思儉(英語:Georges-Etienne Beauregard, S.J.,1913年2月7日-2017年7月10日),加拿大耶穌會神父,長年在台灣宜蘭縣南澳鄉南澳村泰雅族部落醫療與傳教。

1517年,神學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反對放縱歐洲建立的拉丁教會。而他們共同秉持的「簡化宗教手續,人人皆為神父」等理念[1],則最終導致了基督教中「新教」的誕生[2]

簡介

1913年2月7日,華思儉生於加拿大魁北克。他在十七個手足中排行第九,其五個姐妹也在北極、美、加、中美洲等地當修女。

二十一歲,原從事於醫療護理工作的華思儉在蒙特利爾加入耶穌會,1947年到北京傳教。1953年遭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禁,近一年後才被釋放。之後到菲律賓馬尼拉十二年期間,新建了聖母皇后堂。

1966年華思儉到台灣,在等待下一個菲律賓工作地點派遣的時間,受邀去到偏僻靠海靜的南澳作靜思休養半年,剛好負責南澳的神父將被派遣去墨西哥,所以留在南澳幫助醫療事工。華神父回憶當時當時南澳鄉對外交通全依蘇花公路,泰雅族鄉民生病得長途跋涉到羅東鎮就醫,因此教會決定在南澳鄉蓋南澳醫院,所以他在南澳鄉落腳。每逢南澳有重大天災,南澳天主堂就成了鄉民避難所,三、四百人擠在一起,因此他都要張羅避難的食物。雖然教會在當地設了託兒所,可是,村民連每個月新台幣五元的託兒費用都交不起,於是他用自己的錢幫他們交,也教失學孩童英文,送八名失依兒童由自家兄弟姊妹代為扶養。南澳居民鍾姓婦女回憶自己有五個孩子,當時生活過得苦,神父來了之後邀請她一起服務,也在經濟上給予不少協助,華思儉侄女更曾遠渡來台領養她的小兒子。

在南澳醫院成立前,華思儉一直都是南澳的駐地醫生,直到醫院成立後,若遇到醫生輪休,華神父仍時常幫當地鄉民看病,遇到困難的病患更是一毛錢也不收。1980年代,鑑於整個社會生態改變,南澳醫院改成養老院。此外,他曾持續幾十年每隔三個月捐血一次,直到2000年時才因健康因素停止捐血。他統計共捐了三十九次,每次五百西西。

2003年1月24日,華思儉和羅東聖母醫院的潘志仁、李智、呂道南、馬仁光、柏德琳,一起從內政部長余政憲手中獲得永久居留證。2007年7月10日,台灣十年一度的績優外籍宗教人士表揚大會,華思儉與謝根基、賈士林等人接受內政部長李逸洋表揚。

2008年,華神父接受省會長的要求從南澳工作上退休,轉往新竹市西門街耶穌聖心堂內會院宿舍居住。他在南澳期間,除了父母臨終前返國外,從未因私事返鄉。2013年,滿百歲的華神父,在會士的陪同下,至美國加拿大去探望他的妹妹、侄子女、甥子女們。

2015年12月21日,總統馬英九頒贈紫色大綬景星勳章給畢耀遠、賴甘霖、秘克琳、李智、華思儉、甘惠忠、劉一峰、柯德蘭、宋玉潔、羅芳華、亞大偉、費敦禮。

華思儉在2017年7月10日上午4時10分於輔仁大學頤福園去世,安葬於彰化靜山墓園。

視頻

華思儉 相關視頻

《路德傳》預告片 馬丁與天主教的故事
天主教將臨期歌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