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華龍洞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華龍洞遺址,位於安徽省東至縣堯渡鎮龐汪村,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屬舊石器遺址。華龍洞遺址的地點為一個暴露有含化石堆積及鈣質膠結的山坡,是在安徽境內發現的同時出土有人類化石和石器的古人類遺址,是直立人「東至人」頭骨化石的發現地。華龍洞是繼北京周口店、陝西藍田、安徽和縣、南京之後,在中國發現的又一處重要的包含有頭骨化石的直立人化石地點,標誌着中國古人類學研究取得新的重要進展,對於研究中國以及整個東亞地區人類演化具有很重要的科學價值。

中文名稱 華龍洞遺址

地理位置 安徽省東至縣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占地面積 約1000平方米

所處時代 舊石器時代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遺址特點

華龍洞位於揚子地層區內,處在下揚子地層分區和江南地層分區過渡地帶。遺址發育於下古生界中寒武統團山組條帶狀微晶灰岩岩系內,周邊地貌以低丘陵、湖泊平原為主。洞穴發育初期由沿圍岩裂隙運移的裂隙水引起,溶蝕方式以垂直滲流為主,後期逐漸轉為水平流向的溶蝕方式。洞口開口方向為南偏西,洞內堆積物較少,洞外為一岩溶窪地,其間富含以下部角礫層和上覆紅色黏土為主的堆積物,堆積營力主要為重力作用。遺址形成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北緣,總體為溫暖濕潤環境,堆積物充填早期氣候相對晚期較為乾涼,後期逐漸轉為相對溫暖濕潤環境,動植物資源繁盛,有利於古人類生存、活動。

研究價值

華龍洞遺址發現的人類化石及相關材料標誌着中國古人類學研究取得新的重要進展,對於研究中國以及整個東亞地區人類演化具有很重要的科學價值。同時,通過對華龍洞的發掘和多學科研究還將提供這一地區古氣候和古環境方面的信息,進而揭示古人類的生存環境和適應能力。它的發現進一步也證實安徽是中國古人類演化、擴散的重要地區,對於探討中國直立人的分布、演化、變異具有重要的價值。華龍洞遺址的發現同時也證明了中國人是自己演化而來的,與非洲人無關。

歷史文化

華龍洞遺址屬舊石器時代文化,它的出現,說明距今8萬至10萬年前安徽省江南地區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當時人們在這些地區使用簡單粗糙的打制石器,從事採集和狩獵,進行艱苦的勞動。在漫長的原始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人類一方面改造自然,一方面也改造自己。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體質上還保留一些猿的特徵,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完全消失,和今天的人類已沒有區別[1]

發掘歷史

2004年,一位村民想在這裡修建羊圈,卻在挖土時意外挖到了幾塊像骨頭又像石頭的東西,這位村民根據自己的化石知識及時將這一情況報告給了文物部門。調查結果認為,此地出土的化石是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屬於中國南方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初步判定時代為中更新世。 2006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韓立剛帶隊來到梅源山下進行了第一次發掘。 2014—2015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對華龍洞遺址進行了再次發掘,發掘面積分別為18平方米和28平方米[2]

視頻

華龍洞遠古時代或為灘涂濕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