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波
單波,1964年12月生,漢族,中國國籍,湖北天門人,哲學博士,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副院長[1],博士研究生導師[2] ,院學術委員會主席,珞珈特聘教授,台港澳新聞研究中心主任,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兼職教授。
單波 |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民 族 ---- 漢族
出生地點----湖北天門
出生日期----1964年12月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被列入"湖北省跨世紀學術骨幹"[3]
代表作品----《20世紀中國新聞學和傳播學-應用新聞學卷》
職 稱 ----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目錄
1人物經歷 2研究方向 3主要貢獻 4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2002年10月至11月,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訪問教授。2008年3月,並被聘為法國波爾多三大傳播學專業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
比較新聞學、跨文化傳播。
單波教授在長期的學術研究中形成了鮮明的學術風格:史論結合,中外對比,關注現實,追求創新,追求哲學思考。其研究領域主要集中於比較新聞學,注意圍繞如何建立國際新聞傳播新秩序的問題,探討中西新聞傳播業與新聞傳播觀念演變的軌跡,並從文化比較學與多維視野的觀照中探尋中國新聞傳播業發展的方向及價值取向。
主要貢獻
1994年,與人合作出版《中西新聞比較論》(武漢出版社)一書,該書被認為是中國大陸最早的比較新聞學著作之一,其特點是從比較文化學、比較倫理學、比較文體學等層面拓展了比較新聞學的思維空間,此後,又在《國外社會科學》、《新聞與傳播研究》、《現代傳播》等學術刊物上發表中西新聞傳播思想比較研究的論文,建構了觀念層面的比較分析模式。
1998年以後,多次參加港台國際學術會議,展開了大陸與台港澳新聞傳播比較研究,並從1999年開始主持武漢大學台港澳新聞研究中心的工作,進一步擴大比較新聞學的研究範圍,發表了大陸與台港澳新聞傳播比較研究的系列成果,並建立了與港台學術機構的穩定關係,使此項研究制度化。隨着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又把視野擴展到新經濟、新技術背景下的跨文化新聞傳播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2001年,出版《20世紀中國新聞學和傳播學-應用新聞學卷》(復旦大學出版社)全面總結了中國新聞傳播業和新聞傳播觀念的發展,並對其作了新的歷史劃分和新的邏輯分析,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同年,出版《心通九境--唐君毅哲學的精神空間》(人民出版社),創造性地建構了唐君毅哲學的批判體系。
多年來,單波教授的學術成果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其論著和論文的引用率比較高,特別是多篇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資料中心的《新聞傳播》全文轉載。
獲獎記錄
2001年,《經濟新聞傳播的文化學研究》(《現代傳播》1996年第1期)獲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2年,《重建新聞客觀性原理》(《現代傳播》1999年第1期)獲中國教育部第三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參考來源
- 移至 ↑ 關於武漢大學單波教授為我院師生作報告的通知 ,鄭州大學, 2020-03-16
- 移至 ↑ 單波老師於中秋節前來我院與中青年博士座談 ,寧夏大學, 2024-09-20
- 移至 ↑ 「新媒體與社會變革:融合•互聯•共享」 國際學術研討會 ,華中師範大學, 2016-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