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單繼剛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單繼剛,博士,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室主任[1],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 。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科研處處長[3],《哲學研究》編輯部負責人、執行主編。1967年11月出生於山東泗水,先後就讀於濟寧師專(濟寧學院)英語系,曲阜師範大學英語系(在職),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系(博士點)。2001年獲得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博士學位,同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學術興趣主要在翻譯與解釋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等方面。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4]、二級研究員,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及秘書長,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副會長。出版有《翻譯的哲學方面》《中國知識分子的馬克思哲學》《勤儉村遇上哲學》等多部專著,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頂級、權威期刊發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何以可能》《翻譯話題與20世紀幾種哲學傳統》《社會進化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第一個理論形態》《什麼是馬克思哲學?》等學術論文數十篇。

 單繼剛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科研處處長

出生地點----山東泗水

出生日期----1967年11月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學   位 ---- 博士

職   稱 ---- 研究員

目錄

1主持項目 2主要作品 3獲獎

主持項目

2001年,開始參與中英美暑期哲學學院項目的管理工作。

2017年,接續主持中英美暑期哲學學院項目。

2006年至2009年,主持省部級重點項目「20世紀翻譯哲學研究」。

2009年至2012年,主持省部級重點項目「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表述史研究」。

2016年起,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的社科院創新工程項目「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科新生長點探索」。

主要作品

出版《翻譯的哲學方面》《中國知識分子的馬克思哲學》《勤儉村遇上哲學》等多部專著。

發表《翻譯話題與20世紀幾種哲學傳統》《社會進化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第一個理論形態》《什麼是 馬克思哲學 ?》等學術論文數十篇。

《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報告·2019》由王立勝和單繼剛主編。

主編(合作)《對話中的政治哲學》,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譯《達爾文:愛的理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報告題目: 第二個結合 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報告時間:9月22日(周五),15:00-17:00報告地點:16# 302主辦單位: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範式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院。

出版《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繼承與生成》。

發表《人道主義與唯物史觀的相容性分析——以20世紀80年代的人道主義討論為背景》,論文,《哲學動態》2013年第1期。《大同學》第一章援引了馬克思著作中的一段文字。

主要著作有《中國知識分子的馬克思哲學》(2013年),《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的演變》(第十七章,2010年),《翻譯的哲學方面》(2007年版),《作為意識形態的進步話語》(2004年)。

主要論文有《唯物辯證法和形式邏輯的關係——重評20世紀30年代、50年代的主要觀點》(2013年),《馬克思哲學及其中國解讀:四個問題》(2012年),《唯物史觀的 唯 :陳獨秀與胡適、張君勱、梁啓超之爭》(2010年),《翻譯話題與20世紀幾種哲學傳統》(2007年)。

曾獲第六屆 胡繩青年學術獎 提名獎(2012),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優秀理論研究成果 著作類一等獎(2012)。

《陳獨秀的 二次革命論 與唯物史觀》,論文,《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90年的回顧與展望》,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正義與和諧》,論文,《社會主義理論新探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翻譯者,背叛者?》,論文,《世界哲學》2009年第6期。

《社會進化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第一個理論形態》,論文,《哲學研究》2008年8期。

《翻譯話題與20世紀幾種哲學傳統》,論文,《哲學研究》2007年第2期。

《德里達:翻譯與解構》,論文,《世界哲學》2006年第1期。

《 話語 還是 意識形態 ?――福柯批評馬克思 意識形態 概念三條理由的翻譯哲學解讀》,論文,《中國詮釋學》第3輯(2006年)。2000年,《論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與唯物史觀的本質區別――弗洛姆與馬克思如何回答同樣的問題》發表在《暨南學報》(社科版)第1期,並被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外國哲學》2000年第3期全文轉載。

2000年,《西遊記中的儒釋道觀》發表在《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

2003年,《達爾文道德理論的三個層次》發表在《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

 單繼剛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2004年,《自由的外部性》發表在《對話中的政治哲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5年,《劍橋事件:權力、學科、文體》發表在《世界哲學》第2期,並被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外國哲學》2005年第4期全文轉載。

2005年,《語言、翻譯與意識形態》發表在《哲學研究》第11期。1992年5月9日,《泰晤士報》刊登了一封由B. 史密斯等人撰寫的信,反對劍橋大學授予德里達榮譽學位。信中指出德里達的作品不符合公認的清晰、嚴謹標準,難以理解。

同年,《劍橋評論》對德里達進行了採訪,部分內容討論了媒體權力問題。

1995年,德里達的採訪被收錄進《要點??1974至1994的採訪》一書中,標題改為《榮譽學位:這也太有趣了》。

2022年,單繼剛發表了文章《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 何以可能》,該文章刊登在《中國社會科學》第5期。

單繼剛與馬新晶、周廣友合著了《勤儉村遇上哲學》一書,該書記錄了浙江衢州江山市新塘邊鎮勤儉村農民學哲學用哲學的日常生活,包括「全民學哲學」時代的日常生活以及現在的日常生活。書中具有通俗性、微觀視角、關注哲學的民間形態和草根形態等特點,並且是「第三方」獨立研究的成果。

獲獎

2012年,獲得第六屆胡繩青年學術獎提名獎。

2012年,獲得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優秀理論研究成果」著作類一等獎。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