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歌子·轉眄如波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歌子·轉眄如波眼》

作品名稱: 《南歌子·轉眄如波眼》

創作年代: 唐代詩人、詞人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溫庭筠

《南歌子·轉眄如波眼》唐代詩人、詞人溫庭筠詩。[1]

溫庭筠因為恃才不羈,觸怒了上層社會,為其所不容,造成了他仕途不順,屢遭失敗。他常常與放蕩子弟一同出入酒肆青樓,冶遊於花間柳畔。於是以那個時代各階層女性為題材創作了大量作品。此詞即為其中之一,表現的是男子對女子的相思,也有人認為是寫女子對男子的相思。其具體創作時間未得確證。[2]

詩詞正文

譯文

轉動的明眸,流盼着清澈的秋波;纖秀的腰肢,如翠柳般婀娜。

花叢里的幽會已成往事,深情的回憶只增添了相思的悽惻,更恨這春宵孤獨漫漫難過。

賞析

此詞寫男主人公對女子的深深思念,從男子的視角展示女子的形象,突出其思憶之苦。

起拍二句是寫男子憶念中女子動人美麗的形象:秋波如媚,柳腰娉婷。「轉盼如波眼」,寫眼光流盼如秋波般清澈、閃耀;「娉婷似柳腰」,表現女子的美妙身段:這兩句都運用了比喻手法。那次幸福的歡會女子給男主人公留下難忘的印象,為思憶之苦先墊上一筆。

接着「花里暗相招」一句是寫當時的幽會,歡樂的幽會也給男主人公留下難忘的記憶,再為思憶之苦墊上一筆。這三句純是以女方的倩影襯托男子的情思。有了前面三句的鋪墊,後面寫男主人公的思憶之苦就很自然了。後二句「憶君腸欲斷,恨春宵」,直抒相思情深,春宵難遣。尤其是「腸欲斷」「恨春宵」六字,生動地把主人公為情所苦的形象突顯出來。

此詞雖然用語普通,甚至有些俚俗,但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有今昔對比,有敘事有抒情,跌宕多姿,別具特色。

作者簡介

溫庭筠[3](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

然恃才不羈,多犯忌諱,屢舉進士不第;又好譏刺權貴,取憎於時,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終生潦倒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客於江陵。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4]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視頻

《品讀》 20110922 溫庭筠詩詞選

與詩書在一起 溫庭筠(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