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燭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燭葉
t014b9235ae18417679.pn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4935741&sid=515619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南燭葉

漢語拼音:Nán Zhú Yè
別名:南燭枝葉
性味歸經:味酸、澀,性平。歸心、脾、腎經
毒性:無毒(《開寶本草》)
功能:益腸胃,養肝腎
主治:常用於脾胃氣虛,久瀉,少食;肝腎不足,腰膝乏力,鬚髮早白

南燭葉,中藥名。為杜鵑花科植物烏飯樹VacciniumbracteatumThunb.的葉或枝葉。南燭根具有益腸胃,養肝腎之功效。常用於脾胃氣虛,久瀉,少食;肝腎不足,腰膝乏力,鬚髮早白。[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南燭葉

拼音名:Nán Zhú Yè

別名:南燭枝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accinium bracteatum Thumb.[V.spicatum(Lour.)Poiret;V.malaccense Wight;V.bracteatum var.Thunb.longitubum Hayata]

出處

出自《本草新編》

來源

藥材基源:為杜鵑花科植物烏飯權的葉或枝葉。

採收和儲藏

8-9月間採收,揀淨雜質,曬乾。

原形態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6(9)m。多分枝,幼枝被短柔毛,老枝紫褐色。葉柄長2-8mm,通常無毛或被微毛。葉片薄革質,橢圓形、菱狀橢圓形、披針狀橢圓形,長4-9cm,寬2-4cm,先端銳尖,漸尖,基部楔形,寬楔形,邊緣有細鋸齒,表面平坦有光澤,側脈5-7對,斜伸至邊緣以內網結。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長4-6cm,有多數花,花序軸密被短柔毛;苞片葉狀,披針形,邊緣有鋸齒,宿存或脫落,小苞片2,線形或卵形,密被微毛或無毛;萼筒密被短柔毛或茸毛,萼齒短小,三角形,長1mm左右;花冠白色,筒狀,有時略呈壇狀,長5-7mm,外面被短柔毛,內面有疏柔毛,口部裂片短小,三角形,外折;雄蕊內藏;花絲細長;花盤密被短柔毛,漿果直徑5-8mm,熟時紫褐色。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丘陵地帶或海拔400-1400m的山地,常見于山坡林內或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以及台灣等地。

性狀

性狀鑑別

葉長橢圓形至披針形,長2.5-6cm,寬1-2.5cm,兩端尖銳,邊緣有稀疏的細鋸齒,多向外反卷,上面暗棕色,有光澤,主脈凹陷,下面棕色,有光澤,主脈凹陷,下面棕色,葉脈明顯凸起。葉柄短而不明顯。質脆,氣微,味澀而苦。

化學成分

葉含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無羈萜(酮)(friedelin),表無羈萜醇(epifriedlanol),槲皮素(quercetin),異葒草素(isoorientin,即homoorientin),對-羥基桂皮酸(p-hydroxy-cinnamic acid),內消旋肌醇(myoinositol)[1]。葉和嫩枝含微量元素鋇、溴、硼、鐵、錳、鉛、錫、鎵、鈦、鎳、鉍、鉬、礬、鋯、銅、銀、鋅、鑽、鍶[2]。

性味

酸;澀;性平

歸經

心;脾;腎經

功能主治

益腸胃;養肝腎。主脾胃氣虛;久瀉;少食;肝腎不足;腰膝乏力;鬚髮早白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熬膏;或入丸、散。

各家論述

  • 1.《本草拾遺》:止泄除睡,強筋益氣力。
  • 2.《日華子本草》:益腸胃,搗汁浸蒸,曬乾服。
  • 3.《本草匯言》:益氣添精,涼血養筋。
  • 4.《本草經疏》:南燭,《本經》言其味苦氣平,性無毒,然嘗其味亦多帶微澀,其氣平者,平即涼也。《十劑》雲,澀可去脫,非其味帶澀,則不能止泄,非其氣本涼,則不能變白。發者,血之餘也,顏色者,血之華也,血熱則鬢髮早白而顏枯槁;脾弱則睏倦嗜臥而氣力不長;腎虛則筋骨軟弱而行步不前。入心涼血,入脾益氣,入腎添精,其雲卻老,非虛語矣。凡變白之藥,多是氣味苦寒,有妨脾胃,惟南燭氣味和平,兼能益脾。南燭同旱蓮草、沒食子、地黃、桑根、枸杞、山茱萸、何首烏)白蒺藜,為烏鬚髮之聖藥,氣味和平,性復無毒。除變白外,無他用。[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南燭葉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南燭葉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