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齊書·王延之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齊書·王延之傳出自《南齊書》,次數為「二十四史」之一,是南朝梁蕭子顯所撰的歷史書,書中記述了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現存關於南齊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1]

原文

王延之,字希季,琅邪臨沂人也。祖裕,宋左光祿儀同三司。父升之,都官尚書。延之出繼伯父秀才粲之。延之少而靜默,不交人事。州辟主簿,不就。舉秀才。除北中郎法曹行參軍。轉署外兵尚書外兵部,並不就。除中軍建平王主簿、記室,仍度司空、北中郎二府,加振武將軍,出為安遠護軍,武陵內史,不拜。宋明帝為衛軍,延之轉為長史。延之清貧,居宇穿漏。褚淵往候之,見其如此,具啟明帝,帝即敕材官為起三間齋屋。遷侍中,領射聲校尉,未拜,出為吳郡太守。罷郡還,家產無所增益。除吏部尚書,侍中,領右軍,並不拜。升明二年,轉左僕射。宋德既衰,太祖輔政,朝野之情,人懷彼此。

延之與尚書令王僧虔中立無所去就,時人為之語曰:「二王持平,不送不迎。」太祖以此善之。升明二年,轉左僕射。延之與金紫光祿大夫阮韜,俱宋領軍劉湛外甥,並有早譽。湛甚愛之,曰:「韜後當為第一,延之為次也。」延之甚不平。每致餉下都,韜與朝士同例。太祖聞其如此,與延之書曰:「韜雲卿未嘗有別意,當緣劉家月旦故邪?」在州祿俸以外,一無所納,獨處齋內,吏民罕得見者。永明二年,陳疾解職,世祖許之。轉特進,右光祿大夫。其年卒,年六十四。追贈散騎常侍,特進如故。諡號簡子。延之家訓方嚴,不妄見子弟,雖節歲問訊,皆先克日。子倫之,見兒子亦然。永明中為侍中世祖幸琅邪城倫之與光祿大夫金景文等二十一人坐不參承為有司所奏詔倫之親為陪侍之職而同外惰慢免官景文等贖論 (節選自《南齊書·卷卅二·列傳第十三·王延之傳》)

譯文

王延之,字希季,是琅邪臨沂縣人。父親王升之,擔任過都官尚書。王延之早年過繼給伯父秀才王粲之。王延之少年時就沉靜寡言,不太與人往來。州里聘他做主簿,他不去。推舉他當了秀才。他被授予北中郎法曹行參軍,轉署為北中郎將府外兵曹參軍,他都沒接受。後被授為中軍建平王主簿、記室,調入司空、北中郎二府,加授振武將軍,出任安遠護軍,都沒拜受。宋明帝劉彧為衛軍時,王延之調任長史。王延之家境清貧,房屋破漏。褚淵去看望他,見此情況,稟告明帝,明帝立即命材官為他建三間齋屋。調他擔任侍中,兼射聲校尉,高二語文參考答案第3頁共4頁未拜受,出任吳郡太守。離任還京時,家產一點沒有增加。王延之又被任命為吏部尚書,侍中,領右軍,都不受。升明二年,王延之轉左僕射。宋朝衰敗,太祖輔政,朝野人心,所向不一。王延之和尚書令王僧虔保持中立不趨附任何一方,時人因此說:「二王持平,不送不迎。」

太祖因此而喜歡他。升明二年,王延之轉左僕射。王延之和金紫光祿大夫阮韜,都是宋朝領軍劉湛外甥,都是美譽早著。劉湛很喜歡他們,說:「阮韜以後當為第一,延之次之。」延之非常不服氣。每次下面送餉來時,王延之都把阮韜和朝士一例對待。太祖聽說他如此,寫信給延之說:「阮韜說你沒有格外看待他,應是因為劉家當初的評價吧!」在領取州所發俸祿之外,王延之一無所取,一個人住在齋內,官吏和百姓很少見到他。永明二年,王延之因病請求解職,世祖答應了他。又調為特進,右光祿大夫。這年去世,時六十四歲。追贈他散騎常侍,右特進如故,諡號「簡子」。王延之治家嚴格,不輕易見子弟,即使年節問訊,都先定好日期。其子王倫之,見兒子也是這樣。永明年間,王倫之任侍中。世祖到琅邪城,王倫之和光祿大夫金景文等二十一人因沒參承,被有司檢舉,皇上下詔以倫之身為陪侍之職,而和外官一樣惰慢,被免官,金景文等人檢討認錯。建武年間,王倫之官至侍中。[2]

作者簡介

蕭子顯(487—537年),字景陽,南朝梁朝史學家,文學家。蕭衍建立了梁朝,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梁武帝。在梁朝,蕭子顯憑着他的才華、風度、談吐的出眾,受到梁武帝的禮遇和信任,官至吏部尚書。

蕭子顯是一個「頗負才氣」的人,他的文才是有社會影響的。蕭子顯一生撰寫五部歷史著作,只有《南齊書》存於世。[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