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衛星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衛星鎮,隸屬於黑龍江省綏化市望奎縣,地處望奎縣南部、松嫩平原小興安嶺西南邊緣的過渡地帶、呼蘭河右岸,東與海豐鎮接壤,南與北林區太平川鎮隔呼蘭河相望,西與通江鎮火箭鄉毗鄰,北與燈塔鄉東郊鄉相連,行政區域面積170.3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衛星鎮有戶籍人口37125人;截至2019年10月,衛星鎮下轄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惠頭村。2011年,衛星鎮財政總收入483萬元,比上年增長1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03萬元,比上年增長21%;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96萬元,增值稅21萬元,企業所得稅16萬元,個人所得稅39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11%、8%、6%;人均財政收入120元;有2家銀行和金融機構開設了分行或設立了辦事處,各類存款餘額0.9億元,人均儲蓄2250元,各項貸款餘額342萬元;2018年,衛星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5個。[1]

中文名: 衛星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黑龍江省綏化市望奎縣

地理位置: 望奎縣南部

面 積: 170.3 km²(截至2018年)

下轄地區: 7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惠頭村

電話區號: 0455

郵政區碼: 152100

車牌代碼: 黑M

人 口: 37125人(截至2018年末)

建置沿革

衛星鎮,清末屬海倫府。

民國屬海倫縣;民國五年(1916年),劃歸望奎設治局,屬綏蘭道;民國十九年(1930年),劃歸四區;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劃歸義保;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劃歸海豐鎮區,後設惠頭村;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設惠頭區。

1951年,改名六區。

1956年4月,改為惠頭鄉。

1958年9月,改為衛星公社。

1984年4月,公社改鄉;5月,鄉改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10月,衛星鎮下轄7個行政村:惠頭村、信頭村、水頭村、廂蘭頭村、敏頭村、惠二村、水二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處望奎縣南部、松嫩平原與小興安嶺西南邊緣的過渡地帶、呼蘭河右岸,東與海豐鎮接壤,南與北林區太平川鎮隔呼蘭河相望,西與通江鎮、火箭鄉毗鄰,北與燈塔鄉、東郊鄉相連,距望奎縣城19千米 ,行政區域面積170.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衛星鎮境內地處丘陵地帶,地勢南陡北緩;地形為崗巒峭拔,溝渠連綿;境內最高峰橫頭山,位於信頭村東北部,海拔160米;最低點安家屯,位於廂蘭頭西南部,海拔140米。

水文

衛星鎮境內呼蘭河屬界河,流經信頭、敏頭、惠頭、蘭頭4個村,流段長18.5千米,流域面積30平方千米,占全鎮面積的16%,年徑流量44億立方米,年排澇量0.3億立方米。

氣候

衛星鎮境內屬溫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春季多風少雨;夏季溫熱濕潤、雨量集中,光照時間長;秋季天氣晴朗,降溫急劇,常有霜凍;冬季寒冷乾燥、晝短夜長;多年平均氣溫2.3℃;1月平均氣溫-22.5℃,極端最低氣溫38℃;7月平均氣溫23℃,極端最高氣溫35℃,植物生長期年平均126天,無霜期年平均128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649小時,0℃以上持續期206天;年平均降水量481毫米。

礦藏資源

衛星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產資源主要有砂石和膨潤土等。

自然災害

衛星鎮境內有乾旱、洪澇、霜凍、冰雹等災害時有發生;呼蘭河流經地域,每逢雨季,可泛濫成災,平均每6年一遇;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88年7月23日,呼蘭河兩岸全部淹沒,農作物受災面積達3.4萬畝,直接經濟損失折合人民幣209萬元。

人口

截至2011年末,衛星鎮轄區總人口39600人;總人口中,男性20100人,占50.8%;女性19500人,占49.2%;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36000人,占90.9%;有滿、朝鮮、蒙古、回4個少數民族,共3600人,占9.1%;人口出生率2.7‰,人口死亡率2.4‰,人口自然增長率0.3‰。

截至2018年末,衛星鎮有戶籍人口37125人 。

交通

衛星鎮有省道依四公路過境,境內長9千米,雙向4車道,通往望奎;鎮村級公路12條,總長56千米;衛星鎮公路客運站日均發送15輛客車,2011年,日客運量320人次,年貨運總量300萬噸。

經濟

2011年,衛星鎮財政總收入483萬元,比上年增長1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03萬元,比上年增長21%;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96萬元,增值稅21萬元,企業所得稅16萬元,個人所得稅39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11%、8%、6%;人均財政收入120元;有2家銀行和金融機構開設了分行或設立了辦事處,各類存款餘額0.9億元,人均儲蓄2250元,各項貸款餘額342萬元。

2011年,衛星鎮農業以種植業為主,耕地面積19.4萬畝,可利用草地面積1094畝,林地面積11230畝,農業總產值8.3億元,比上年增長9%,糧食作物以玉米、大豆為主,生產糧食13.5萬噸,其中大豆2000噸,玉米10萬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蔬菜、甜菜、烤煙等;蔬菜種植面積720畝,產量948噸;甜菜產量1.8萬噸;烤煙產量1000噸。

2011年,衛星鎮工業總產值1327萬元,比上年增長26%,商業網點214個,職工421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85萬元,比上年增長18%。

2018年,衛星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5個。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衛星鎮有幼兒園9所,在園幼兒236人,專任教師21人;小學14所,在校生1872人,教職工141人,其中專任教師1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衛星鎮中學分南北2個校區,在校生1482人,專任教師99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財政預算教育經費36萬元,比上年增長10%;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8%,比上年提高了20個百分點。

文化事業

2011年末,衛星鎮有文化站1個;文化活動中心,建築面積300平方米;村活動場所13個;公共圖書室13個,藏書8萬冊。

醫療衛生

2011年末,衛星鎮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8個;病床20張,固定資產總值55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42人其中執業醫師8人,執業助理醫師12人,註冊護士9人,醫療機構完成診療3256人次,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85%,農村衛生則所普及率100% 。

杜會保障

2011年,衛星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494戶,人數3421人,支出291.5萬元,比上年增長12%,月人均71元,比上年増長15%;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85人,支出44.4萬元,比上年增長10%;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98人,支出36.5萬元;農村醫療救助658人次,支出1.6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03人,撫恤事業費支出80萬元;社會福利費8萬元,比上年增長2%。

視頻

東北小鎮叫衛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