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衛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衛朴(中國北宋天文學家)原圖鏈接來自 個人簡歷網 的圖片

衛朴(生卒年代不詳),中國北宋天文學家、數學家。安徽淮南人,平民出身。從小酷愛天文和數學,大約衛朴在30多歲時就雙目失明。從此以占卜為生。與此同時。他以頑強的毅力磨練自己的記憶力。終於能做到過耳不忘。衛朴精算法,尤善心算,當時使用的曆法是《崇天曆》,曾預報1608年7月15日將發生月食。衛朴經驗算發現此歷誤差太大,月食不可能發生在預期的時間。他寫信給朝廷負責古典天象的司天監,時至7月15日果然未發生月食。衛朴的才學曾得到沈括的讚賞,於神宗五年(1072年)被推薦入司天監主持修訂《奉元歷》。於神宗八年(1074年)成歷並頒行,施行達18年。

科學家(Scientist):對真實自然及未知生命環境、現象及其相關現象統一性的客觀數字化重現與認識、探索、實踐的人士[1]。如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波蘭物理學家居里夫人,美籍科學家愛因斯坦,黑洞[2]之王霍金等。

人物生平

衛朴(生卒年代不詳,活動期公元11世紀中葉)中國北宋天文學家,數學家,安徽淮南人,平民出身。從小酷愛天文和數學,每當借到這方面的書籍,總是愛不釋手,傾注全部心力去閱讀。由於家境貧寒,白天只得從事勞動以維持家庭生計,晚上讀書。久而久之,昏暗的油燈嚴重的損害了他的視力,致使衛朴在30多歲時就雙目失明(與英國天文學家,反射望遠鏡的發明者---格雷果里有着相似的命運)。從此以占卜為生,「居北辰鎮(淮安北門外夾城)神祠中」。他能「口誦乘除俱不差,其精妙不盡述」。在進行數學計算時,「布算滿案,以手略撫之,人有竊取其一算者,更撫即覺。」實際上,衛朴用不同的籌碼來計算二階等差級數。衛朴對天文、曆法很有研究,「三十六諸歷通驗者,不過得二十六,(僧)一行得二十七,朴乃得三十五,能不用算,推古今日月食。」

與此同時,他以頑強的毅力磨練記憶力。終於能做到過耳不忘,精算法,尤善心算學者。當時使用的曆法是《崇天曆》,曾預報1068年7月15日將發生月食。衛朴經驗算發現此歷誤差太大,月食不可能發生在預期的時間,他寫信給朝廷負責古典天象的司天監,時至7月15日果然未發生月食。衛朴的才學曾得到沈括的讚賞,於神宗五年(1072年)被推薦入司天監主持修訂《奉元歷》。於神宗八年(1074年)成歷並頒行,施行達18年。北宋大科學家、政治家沈括在嘉祐年間中了進士,做了沭陽縣令,後朝廷派他在江浙一帶考察水利、農業、差役,發現了這位通曆法、「精算數」的盲人衛朴。神宗熙寧五年(1072)沈括「提舉司天監」,即主國家天文台事,「招衛朴造新曆,募天下,上太史占書,雜用士人,分方技科五,皆施用」。(《宋史·沈括傳》)舉薦衛朴「入司天監」。當時一些世襲的歷官,瞧不起這位出身平賤的盲人,故意從中阻撓,沈括力排眾議,讓衛朴主持修訂曆法。經過三年的努力,《奉元歷》修成。《奉元歷》在當時稱新曆,亦稱《十二氣歷》。以立春為元旦,定年為365天,大月31天,小月30天,將二十四節氣安排在每月上旬末,下旬初,與現今的陽曆相似。這種曆法比英國的類似曆法早800年。新曆有利於安排農業生產,有力地推動了中原、江浙一帶的經濟發展。通過沈括竭力推行,並得到王安石的支持,新曆於熙寧八年(1075)在全國頒布,施行了十八年之久。是年冬,沈括被派出使遼國。衛朴亦以「卜吉凶」的「方家」雲遊四海,離開「司天監」。衛朴與「水邱秀才」、「孫賣魚者」合為「聖僧三人者,皆以異跡見稱於時」(《重修山陽縣誌》)。

除《奉元歷》外,衛朴的著作還有《七曜細行》1卷、《新曆正經》3卷、《義略》2卷、《立成》15卷、《隨經備草》5卷等,稱得上中國科技史上的一位奇才。

歷史記載

沈括後連坐被貶,定居潤州(今鎮江),晚年積平生見聞,總結北宋的科技成果,撰成筆記體裁的《夢溪筆談》。他在該書中寫的「隙積術」,即等差級數的求和方法,就是概括衛朴的演算方法總結出來的。沈括用極為惋惜的筆調寫道:「……淮南人衛朴,精於歷術,(僧)一行之流也。」「熙寧中,(衛朴)撰《奉元歷》,以無候簿,未能盡其術,自言得六、七而已。然已密於他歷。」衛朴「未能盡其術」的此中原委亦在不言之中。

宋人周密在其《齊東野語》「律歷」條中也明確記載:「沈存中(即沈括)雲,近世精於歷者,莫若衛朴,雖(僧)一行亦不及也……」衛朴在天文數學上的貢獻是卓越的,他的名字不應為歷史所湮沒。

視頻

衛朴 相關視頻

安徽淮南:實拍壽縣古城街景,帶你看看擁有900多年歷史的古城!?
盤點:中國近現代偉大的科學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