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即事 (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即事》

作品名稱:《即事》

創作年代:盛唐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者:杜甫

《即事》是唐代詩人杜甫居夔州(今重慶奉節)時創作的一首七言拗律。此詩前面部分鋪寫夔州一帶的暮春景色,最後結出不能往赴瀟湘的惆悵情懷。全詩情景交融,特別是中間二聯,寫景細緻,畫出一幅暮春山居圖,故多為後人所稱賞。

原文

譯文

巫峽的暮春三月似乎要比其他地方長一些,上空的白雲隨風疾行,映着日光,很是明亮。

突然傳來雷聲,馬上就下起大雨,天地之間,高山群峰都籠罩在蒼茫雨中,大雨驟聚驟散,清新的空氣中馬上充滿了各種花香。

嬌弱的黃鶯遇到雷雨,驚恐翻回,棲止不定;而燕子就不同了,它冒雨勞作,迎風飛翔。

打開我窗前的捲簾,眼前就是一幅美麗的畫卷,峽中的風景圖畫是壯麗的,山高水險,雷雨千峰,但還缺少瀟湘洞庭的廣闊浩茫。 [2]

賞析

第一句,「暮春三月巫峽長」。自重慶奉節到湖北宜昌之間的長江兩岸,層巒疊嶂,無處不峽,其中最險者稱「三峽」。晉代左思的《蜀都賦》中就寫道:「經三峽之崢嶸。」但歷代關於三峽的名稱的說法不一,如明月峽、黃牛峽也曾被列入三峽中,在杜詩中也有「三峽傳何處」的發問句。通常習慣上把瞿唐峽、巫峽和西陵峽稱為三峽。在三峽中,巫峽數長,所謂「巴東三峽巫峽長」。暮春,春將過去。在唐代以前,南北朝人寫詩,不時表達惜春的感情,如「無令春色晚」,「處處春心動,常惜光陰移」,「不愁花不飛,倒畏花飛盡」,等等。杜甫寫「暮春三月巫峽長」,把暮春和「巫峽長」聯繫起來,似乎峽中的暮春三月也較其他地方的暮春三月為長,這就一反惜春的老調,有了新意。

第二句,「皎皎行雲浮日光」。清代著名杜詩注家仇兆鰲解釋道:「雲浮日光而過,其色皎皎然,雷雨將作矣。」仇氏的意思是說詩人寫這第二句是為了引出寫雷雨的第三句。清代另一位注家楊倫也作同樣的理解。按照一般的詩法觀念,說七言律的第二句引出第三句,或者說第三句承應第二句,大致無錯。但對於大詩人的作品,卻也不能一概地用詩法模式去套,從而作出刻板的解釋。杜甫的這首《即事》詩是拗體七律,對拗體詩,前人常從它的平仄、黏連等形式不合常規律詩的格律這點上作解釋。杜甫的拗體詩不僅在平仄形式上表現為「拗」,就是在詩意的起承轉合上也會表現出「拗」。這首《即事》詩的第二句未必就是起到引出第三句的作用,而且,「皎皎」是形容皎明之貌,陶淵明詩句「皎皎川上平」,即為例證。杜甫寫皎白的行雲輕疾而過,並不是寫陰雲密布,所以仇氏「雷雨將作矣」的見解未必正確。 第二聯的上句「雷聲忽送千峰雨」是兀起之筆,也反映了彼時彼地忽晴忽雨的實際風光。而且,正是這一句,寫出了壯麗場面。凡寫暮春風光,即使能夠避免哀愁,卻也不易寫得壯麗。雷雨千峰,卻正是一種壯麗的場面。

第二聯的下句「花氣渾如百和香」是由雨寫花。如按老套,就會有雨打花落,或者濕花垂枝之類。杜甫摒卻這些,卻採用前人寫雨後花更艷的意境,李世民《詠雨》詩就寫「花沾色更鮮」,虞世南也有「山花濕更燃」的詩句。這裡杜甫稍作變化,寫雨後花氣更濃。關於「百和香」,宋代著名杜詩研究者趙次公引古詩「博山爐中百和香,鬱金蘇合及都梁」,說明「百和香」是各種香物的混稱。沈約《和劉雍州繪博山香爐》也云:「百和清夜吐,蘭煙四面充。」或謂在實際吟唱時,杜甫此詩中「百和香」的「和」字當讀仄聲。可備一說,可惜未見訓詁文獻根據。

第三聯寫鶯燕:「黃鶯過水翻回去,燕子銜泥濕不妨。」前人詠春詩中常要出現鶯燕,卻又最易流入老套。杜甫由雷雨而捕捉住黃鶯的一種特殊情狀,「黃鶯過水」即「過水黃鶯」,被雨水打濕了翅膀。仇兆鰲解釋道:「鶯畏雨,故翻回」。浦起龍《讀杜心解》說:「翻回去,雨中棲止不定也」。不少杜詩中寫黃鶯都很可愛,這首詩中卻寫它的狼狽形狀。嬌弱的黃鶯遇到雷雨,驚恐翻回,棲止不定,這才真符合它的「性格」。

燕子就不同,詩人寫它冒雨勞作,「燕子銜泥」即「銜泥燕子」,浦起龍說「濕,不指泥」,也很有見地,這裡寫燕子身濕。如果僅僅理解為燕子銜濕泥築巢,那就流於一般了。細雨濛濛,燕子銜泥是常見的,但隆隆雷雨中不一定有燕子飛翔。詩人這裡未必是實寫,而是賦予想象。既然他寫過水黃鶯的狼狽,必然要寫銜泥燕子的豪壯。詩人必然會憑藉石燕的傳說,《湘州記》:「零陵山有石燕,遇風雨即飛。」零陵燕作為一個壯勇的形象,南北朝時人就有描寫:「詎得零陵燕,隨風時共舞。」(張正見《賦新題梅林輕雨應教詩》)杜甫巧妙地把勤勞的銜泥燕和豪壯的迎風燕結合起來描寫,卻也正切合這春雷千峰雨的環境,也就使這首《即事》詩的壯麗意境再次升華起來。

尾聯上一句「飛閣捲簾圖畫裡」是總結即景風光,此時詩人客居夔州西閣,「飛閣捲簾」當是實寫。但結句宕開得很遠,一下子說到湖南,「虛無只少對瀟湘」。這看來似為突兀,其實也不奇怪。早在陰鏗《渡青草湖》詩中就寫道:「洞庭春溜滿,平湖錦帆張。源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穴去茅山近,江連巫峽長……」青草湖即洞庭湖,這是描寫「瀟湘」之詩,卻聯繫到上游,出現「江連巫峽長」的句子。而杜甫此詩分明寫峽中光景,卻縱筆飛思,一直寫到下游。杜甫曾說他自己「頗學陰何苦用心」,陰是陰鏗,何是何遜。杜甫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或許也是受到了陰鏗《渡青草湖》詩的啟發。峽中的風景圖畫是壯麗的,山高水險,雷雨千峰,但還缺少一點什麼,缺少浩茫廣闊。瀟湘洞庭,正是浩闊所在。杜甫《長江》詩中就寫道:「色借瀟湘闊」。有的注家釋為:「瀟湘之闊,其色皆藉資於此,以瀟湘乃江水下流也。」為有長江之水,更呈洞庭之闊;長江雖然壯麗,洞庭卻為浩曠。詩人本極狀峽中暮春景色,忽然盪開作結,寫它的不足——「虛無只少對瀟湘」,這才真叫大家筆法。杜甫的《去蜀》詩中說:「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關塞阻,轉作瀟湘游?」東下瀟湘,是他早有的打算。他寫《即事》詩時正滯留峽中,這「虛無只少對瀟湘」句正是他東下意念的自然流露。正如他在《暮春》詩中寫「臥病擁塞在峽中,瀟湘洞庭虛映空」一樣,所以這種宕開作結更顯得情景交融。

此詩詩體屬七言拗律,第二聯本應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格式,卻作了平起格式,這樣就構成首聯、頷聯和頸聯都作平起式。首句末三字作「平仄平」,由於此詩首句取平起式,也就呈現所謂「孤平」現象,也屬拗句。大凡細檢唐代著名詩人近體詩,這類拗體大致自成一格,尤其首句末三字作「孤平」,不時可見,或許自有其規律在,當也不害吟唱。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現鞏義市)。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集》傳世。因在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從八品小官)。入蜀後曾在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大曆五年(770) 公年五十九。春,在潭州。夏四月,避臧亂入衡州。欲入郴州依舅氏崔偉,因至耒陽,泊方田驛。秋,舟下荊楚,竟以寓卒,旅殯岳陽。[3]


參考資料

  1. 杜甫《即事》全詩賞析, 瑞文網,2018-04-23
  2. 即事, 古詩文網,
  3. 杜甫簡介與生平, 華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