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廠商均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廠商均衡是中國科技名詞,屬於科技術語。

漢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古老文字系統[1],直到現在我們仍在使用。其不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記錄者、傳承者。可以說,漢文字是中華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名詞解釋

廠商均衡是指一個廠商在其所面臨的各種約束下,利潤達到最大化時的產出的水平或狀態。此時廠商沒有改變其產出或價格水平的動機。在規範的廠商理論中,這意味着廠商選擇了一個邊際收益恰好等於邊際成本的產出水平。

廠商均衡概述

經濟學中的「均衡」幾乎從產生開始就有泛化使用的趨勢。討論市場供需及價格涉及的均衡範疇,不時進入廠商行為、消費者行為討論範圍。在廠商行業理論中,有論者稱利潤最大化企業在成本、收入等變量滿足「特定條件」時,利潤最大化目標實現,廠商處「均衡」狀態,稱為廠商均衡。在中國引述再創造的西方經濟學教材中,那些「特定條件」又稱廠商均衡條件、均衡解等,「均衡」狀態下廠商安享利潤最大化之利,似乎成為廠商經營的至善之境。假定一系列條件、公式後計算分析廠商均衡條件,成為不少經濟學家的新探索。這些泛化討論的所謂「均衡」問題,往往也自稱為均衡分析云云,實際已超邁瓦爾拉斯、馬歇爾、薩繆爾森等的均衡討論範疇遠矣。

企業生產過程中,需要使用資金、一般勞動力、土地、管理團隊等生產要素,需要對不同生產要素進行優化配置。按照經濟學家創造的廠商均衡諸理論,在充分競爭市場,廠商要實現利潤最大化經營目標的要素配置均衡條件是:

條件一:同一類型生產要素對產出的邊際貢獻率相等。

按照這一條件,企業內不同勞動力單位時間產出金額不同,企業支付的要素成本也有差別,各個勞動力產出與成本的比率相等時勞動力要素內部配置實現了最優化。不斷淘汰高成本低產出的「低效」勞動力、引進高產出低成本的「高效」勞動力,使用「價廉物美」的勞動力,則是隱含的實現這一條件的操作手段。

按照這一條件,資本、土地、經營者才能等生產要素的配置也遵循產出、成本比率相等原則。資本形態包括現金、廠房、設備等各種資本品的不同性態,資本優化包括資本品的形態、數量調整。淘汰產出成本比率低的生產要素,追求所有要素產出貢獻相等,則是實現這一條件的必然選擇。

條件二:各類生產要素對產出的邊際貢獻率相等。

資本、勞動力、土地、經營者才能等馬歇爾-薩繆爾森經濟世界中的生產要素,均對廠商產出產生貢獻,其邊際貢獻稱為要素的邊際貢獻率。各類生產要素的邊際增量對產出的貢獻率相等,才能實現廠商均衡。

按照這一條件,廠商經營中需要通過各類要素的內部優化及增減調整等,尋求最優化配置。在各類要素的邊際貢獻率均相等的條件下,廠商沒有動力也沒有必要再進行要素調整,即實現了「廠商均衡」。在技術水平既定的情況下,廠商均衡條件下實現了廠商利潤最大化。

廠商均衡條件等知識創造,表述中往往輔以各種曲線及函數,極為炫目耀眼,在廠商行為理論世界中具有獨特地位和影響,頗值得一說:

廠商均衡條件等討論,為廠商優化要素配置行為提供了理論解釋。廠商在持續優化要素配置中變革,早期汽車工業、手機代工生產均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現在卻成為機器作業程度非常高的產業,甚至出現了全機器生產的智能化「黑燈工廠」。這些變化的背後,是不同要素成本、產出效率的動態變化。廠商均衡條件等討論揭櫫了要素優化配置行為的理論邏輯,對於廠商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強化企業管理頗具啟發借鑑意義。硬化生產成本約束、優化生產要素配置,也確實是企業管理中的永恆主題。

廠商均衡條件等的討論,為企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學科的發展提供滋養。二戰後興起的企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經濟學等學科,頗得廠商均衡條件等討論的滋養,為所謂「經濟學帝國主義」提供了一個樣本。

廠商均衡條件等的討論,開闢了市場理論新領域。廠商在自由競爭、壟斷、寡頭壟斷等不同市場條件下,具有差異化的定價、生產、研發特點,不同行業的市場結構對消費者福祉影響頗大,經濟學人的相關討論被稱為市場理論(又被稱為「市場結構理論」)。廠商均衡條件的討論及相應的函數求解探索,開闢了市場理論新領域,使市場理論與廠商行為理論並駕而驅、各擅勝場。

廠商概述

生產者也稱為廠商或企業,是指能夠作出統一的生產決策的單個經濟單位。

微觀經濟學中一般總是假定,廠商的目標是追求最大的利潤。這一基本假定是理性經濟人的假定在生產理論中的具體化。但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廠商有時並不一定選擇實現最大利潤的決策。

在信息不完全的條件下,廠商所面臨的市場需求可能是不確定的。而且,廠商也有可能對產量變化所引起的生產成本的變化情況缺乏準確了解,於是,廠商長期生存的經驗做法也許就是實現銷售收入最大化或市場銷售份額最大化,以此取代利潤最大化的決策。

經濟學家指出,無論有多麼困難,在長期,一個不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企業終將被市場所淘汰。所以,實現利潤最大化是一個企業競爭生存的基本準則。

廠商主要可以採取三種組織形式:個人企業、合夥制企業和公司制企業。

個人企業指單個人獨資經營的廠商組織。個人企業家同時就是所有者和經營者。個人業主的利潤動機明確、強烈;決策自由、靈活;企業規模小,易於管理。但個人企業往往資金有限,限制了生產的發展,而且也較易於破產。

合夥制企業指兩個人以上合資經營的廠商組織。相對於個人企業而言,合夥制企業的資金較多,規模較大,比較易於管理;分工和專業化得到加強。但由於多人所有和參與管理,不利於協調和統一;資金和規模仍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不利於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合伙人之間的契約關係欠穩定。

公司制企業指按公司法建立和經營的具有法人資格的廠商組織。它是一種重要的現代企業組織形式。公司由股東所有,公司的控制權在董事監督下的總經理手中。在資本市場上,公司企業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融資組織形式,它主要利用發行債券和股票來籌集資金。由於公司制企業能夠通過發行債券和股票的形式籌集大量資金,所以,公司制企業的資金雄厚,有利於實現規模生產,也有利於進一步強化分工和專業化。而且公司的組織形式相對穩定,有利於生產的長期發展。但公司組織往往可能由於規模龐大,給內部的管理協調帶來一定的困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