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歷史故事《下館子的歷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第一批餐館和在外吃飯的人


  與食物的歷史相比,餐館的歷史要短許多。一家餐館得以建立的社會基礎是,人們願意「和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共享食物和水」。[1]

  古代的民眾並不容易接受這件事。只有在出行(有關公務、宗教、戰爭、貿易)、談判(有關商務、外交)和慶祝活動中,人們才願意與陌生人在公眾場合一起用餐。

  例如,大約在公元前3300年,人類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大規模生產陶器,勞動者每天工作的回報就是一個裝着食物、上面刻着「吃」字的陶碗,他們不得不在工作之餘一起吃飯。儘管這些用餐行為與我們今天所說的「餐館」概念不同,但也形成了後期餐館文化的一部分。

  古希臘的「會飲」更接近我們今天的餐館。「會飲」意為「一起飲酒」「歡宴」,除了分享食物,它更是一種以飲酒為中心的,世俗性、社會性、感官性的活動。

  世界上有歷史可考的第一批餐館,出現在中國宋朝。《下館子:一部餐館全球史》一書的作者——美國歷史學家凱蒂·羅森和埃利奧特·肖爾,將此歸功於宋代開封的人口規模與城市貿易:「只有在一個可以容納商務旅行者的足夠大的盛行重商主義的十字路口,城市的發展才能保證餐館文化的完全形成。」

  儘管今天的人們對於在餐館就餐的經典想象通常來自法餐:穿着講究,進入一家西餐廳赴約,服務生會在門口迎接你,帶你來到預訂好的餐桌前,遞給你一份詳盡的菜單。四周燈光稍暗,環境安靜優雅。你決定點一份奶油意大利麵,而你的同伴點了一份牛排,還有一些甜點和酒品。就餐結束後,服務生會根據你們所點的菜品開具一份賬單,恭送你們離開。

  事實上,這些流程在18世紀60年代首次在巴黎亮相之前,一直是在中國傳承的。

  通過古文獻,我們大約可以看到一家「插四時花,掛名人畫」的開封餐館。此處供應「紅絲水晶膾」「石肚羹」「生軟羊面」「香糖果子」等各式各樣的菜品。新到的食客盯着菜單,不知該如何點菜,面露窘色。訓練有素的店小二們唱念着顧客的菜單,疊拿着十幾個碗穿梭在後廚與前堂之間。食物被盛在精美的瓷器或漆器里端上來。飯店中小曲入耳,燈火蒸騰。


  餐館作為「提供飽腹之物的文化機構」


  在餐館吃飯,不僅僅是填飽肚子這麼簡單。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認為,人們其實並不能共享食物——畢竟一個人吃過的那部分,另一個人不能再吃。一起用餐,實際上是在分享一種經歷,包括同樣的空間、同樣的習慣。

  羅森和肖爾在《下館子:一部餐館全球史》中,將餐館視為一個「提供飽腹之物的文化機構」,一個「展現藝術和自動化程度的地方」。它強調可見性和景觀性,有着特定的環境、固定的流程、專業的人員,還有種種瑣碎的用餐禮儀。

  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巴黎,觀看和被觀看是餐館用餐的核心。人們可以自由地審視周圍的世界,並注意自己的形象。這給沒有在外用餐經驗的顧客帶來壓力,如美國旅行家卡羅琳·柯克蘭所說:「在餐館就餐對於來巴黎旅行的女性是一件新奇的事……這確實需要一些練習,你才不至於在用餐過程中偷偷地東張西望,觀察是否有人在看你。」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人們格外崇尚技術和自動化,對創新的熱切追求推動了許多餐館的出現和繁榮。從美味醬汁的開發到菜單的印刷,再到煤氣燈的使用,城市環境和室內裝飾越來越光彩亮麗,外出就餐也隨之成為一種帶有享受性的娛樂行為。隨着在晚餐時約會成為一種流行的休閒活動,餐館也開始延長營業時間。

  法國美食家格里莫·德·拉雷尼耶提出了「構成一家偉大餐館的標準」:必須滿足人們的幻想和欲望。他幫助法國餐館樹立起了文化標誌,即「餐館是一個與眾不同且有自己規則的地方,在這裡,看菜單、點正確的食物和酒,會發展成一種有品位的行為,需付出努力才能表現良好」。正如美國學者安德魯·P.黑利所說,優雅進餐是「上層人士身份的公開聲明」。

  直到法國餐館「出口」至全球,這種禮儀和品位的規範始終如影隨形。在19世紀的歐洲和美國,法國餐館幾乎一直保持着文化主導地位。


  讓窮人和女性擁有外出就餐的權利


  19世紀的歐美餐館,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進出的。

  外出就餐是一種權利,一開始只有上層階級才能享有。這些精英名流及其生活習慣被媒體廣泛報道,逐漸推動了一場將餐館作為休閒場所的社會運動,這時服務於中產階級的餐館才開始出現。到了19世紀中葉,窮人也可以在餐館用餐。

  比薩最早作為意大利窮人的食物,因為餐館的出現,從街頭小吃變成人們坐下來享用的食物,又逐漸成為一種全球美食。羅森和肖爾認為,從歷史角度和全球視野來看,坐下來用餐曾經是一種特權。

  對女性而言也是如此。在19世紀初的歐洲和美國,很少有女性顧客出入餐館——女性外出就餐會被視為「不檢點」。1907年的《紐約時報》還報道過一名女性被禁止進入餐館時與服務生發生衝突的事件。這位女士後來將餐館告上法庭,然而她在法庭上遭到嘲笑,證詞一律被駁回。法院表示,餐館可以繼續要求女性入內時須由男性陪同,但也須為女性提供用餐區域。

  20世紀初,歐洲和美國的中產階級女性才逐漸成為餐館的核心顧客群,外出就餐的面貌發生改變。以女性為中心的餐飲機構在城市中出現,女性老闆的數量也在增加。

  茶室、冰激凌店和小吃店裡幾乎坐滿了女性,當時一本暢銷雜誌如此描述:「當午餐時間到來,女士們蜂擁而入。對於一個漫步走進這些餐館的男性來說,他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入侵者。」

  餐館的面貌也因此發生變化。以往餐館常使用深色木材、絲絨,以深沉的裝飾着稱。但在以女性為中心的空間,裝飾設計多傾向於輕盈:明亮的光線、透明的織物、淡色的花卉圖案……

  外出就餐逐漸在各種情境和社會角色中得以實現,社會各階層的人都會把外出就餐當作社交、處理事務和娛樂的方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