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歷史故事《食鹽的千年往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人很早便發現了鹽。在古代,人們稱自然鹽為「鹵」,《說文解字》中也記述「天生者稱鹵,煮成者為鹽」,即「鹵」經過加工後,才能被稱為「鹽」。 [1]

  至於鹽的發現,還有一個傳說。先秦古籍《世本》說,黃帝時期有個叫夙沙的諸侯,以海水煮鹵,煎成鹽。後來,關於夙沙的傳說越來越具有戲劇色彩:相傳有一天,夙沙從海里打了半罐水剛放到火上煮,這時一頭野豬從眼前飛奔而過,夙沙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打死的野豬回來,罐里的水已經熬幹了,底部留下一層白白的細末。夙沙用手指蘸了一點嘗嘗,又咸又鮮。他用烤熟的豬肉蘸着吃了起來,感覺味道很鮮美。這白白的細末便是鹽,而這位發現鹽的夙沙氏,也被後世尊為「鹽宗」。

  也有觀點認為,「夙沙」或許並不是一個人名,更有可能是沿海一個部落的名稱,是這個部落掌握了煮鹽的技術。當然,遠古傳說的真實性難以考究,夙沙的故事也不排除是後世編撰加工。但根據考古發現,在中國,使用鹽的時間確實超過五千年,至少在黃帝時期,古人就已經掌握了用海水煮鹽的技術,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後,煮鹽技術歷代相傳,不斷成熟。在北宋時期,着名詞人柳永就寫過一首《煮鹽歌》,提及當時的鹽民早出晚歸,前往深山中砍柴禾,然後堆積起來燒火,經過日夜不休的看守,最終得到潔白的食鹽。

  海鹽的發展日益興旺。唐代之後,從中國北方的幽州,到南方的嶺南等沿海地區,都有海鹽生產,其中「兩浙鹽」和「兩淮鹽」最有名。

  中國也是井鹽的發明地。川鹽作為中國井鹽的代表,在歷史的長河中扮演過不可或缺的角色。

  戰國末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今成都雙流地區開鑿了廣都鹽井,這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的第一口鹽井。自此開始,一座座鹽場應運而生。歷史上,自貢鹽場是四川最重要的產鹽基地,民國初年,1.2萬多口鹽井遍布在自貢的土地上,密集程度堪稱全國第一。鹽井中最着名的當數燊海井,深達1001.42米,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大井。

  對古人而言,鹽的意義就像是冰箱對現代人的意義。鹽可以用於保存菜、肉、魚等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容易腐爛變質,不像穀物可以長期保存,但用鹽將其醃製成酸菜、火腿、鹹魚,就可以保存數月甚至數年。

  除了食用之外,鹽還有殺菌消毒、護齒、清潔皮膚、去污等作用。更重要的是,鹽富含人體所需的鈉元素,如果長期不吃鹽,容易導致肌肉痙攣、頭痛、無力、噁心等症狀。所以,人類離不開鹽,在「五味」之中,鹽當之無愧排在首位。

  既然鹽如此重要,所以歷史上許多朝代的統治者都對其進行了控制。

  根據《周禮》記載,周朝就已設立了「鹽人」,專門管理鹽政。到了春秋時期,齊桓公手下的名相管仲第一次提出「官山海」的思想。官山海,亦稱「管山海」,山即礦場,海是用海水煮鹽。所以,官山海主張由官府專營鹽業、礦產。政策出台後,齊國很快富了起來。與此同時,管仲還嚴格控制食鹽出口:和平時期,把鹽賣給地處內地、不產鹽或產鹽很少的諸侯國。這樣,齊國不但賺了別國的錢,還能不戰而屈人之兵——不聽話就不給鹽吃,這也是齊國能成就霸業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