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原定8天,一待就是9個月!美國兩宇航員終返地球,身體有哪些變化?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原定8天,一待就是9個月!美國兩宇航員終返地球,身體有哪些變化?,2025年3月18日,美國宇航員布奇·威爾莫爾(Butch Wilmore)和蘇尼·威廉姆斯(Sunita Williams)搭乘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龍」飛船,結束了長達約9個月的太空滯留,成功返回地球。他們原計劃執行為期8天的國際空間站載人試飛任務,卻因波音「星際客機」飛船推進器故障和氦氣泄漏等問題,被迫開啟這場意外的漫長太空之旅。這不僅是一次航天史上的意外事件,更為研究長時間太空生活對人體的影響提供了寶貴的樣本。

骨骼與肌肉:顯著退化,恢復艱難

地球的重力環境下,人體的骨骼和肌肉時刻承受着重力負荷,保持着一定的強度和功能。但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中,這種負荷消失,導致宇航員的骨骼和肌肉系統迅速退化。根據中國空間探測專家龐之浩測算,航天員在失重環境下每月骨骼礦物質密度流失1%-1.5%,肌肉萎縮理論值可達5%。以此計算,布奇·威爾莫爾和蘇尼·威廉姆斯在太空滯留9個多月,骨密度可能下降9%-13.5%,肌肉總量流失約45%。

威廉姆斯在滯留7個月後就曾坦言,自己一直在努力找回走路的感覺,因為在太空沒有走路、坐下和躺下的正常活動,肌肉功能出現了明顯退化。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數據也顯示,長期失重會導致宇航員下肢肌肉群萎縮30%-40%,這對他們返回地球後的站立和平衡能力產生了極大影響。即使返回地球後進行康復訓練,60歲左右的宇航員(威廉姆斯63歲、威爾莫爾61歲)骨密度完全恢復可能需要12-18個月,且存在5%-10%的不可逆損傷風險。

心血管系統:重力再適應困難

在太空的微重力環境下,人體的體液分布發生顯著變化,約2升體液從下肢轉移至上半身。這使得心臟的負荷減輕,血管收縮功能也逐漸弱化。當宇航員返回地球後,身體需要重新適應地球的重力環境,心血管系統面臨着巨大挑戰。NASA醫學部門指出,長期滯留太空的宇航員返地後出現立位耐力下降的概率達85%,主要表現為頭暈、心悸,甚至昏厥。威廉姆斯在返回前就曾表示,自己的身體需要重新學習對抗重力。恢復心血管系統的功能需要進行一系列針對性的康復訓練,包括直立床適應性訓練、心肺功能強化訓練等,但完全恢復正常仍需要較長時間。

視覺系統:眼部壓力增加,視力受影響

太空環境下,人體體液流向頭部,會給眼睛帶來額外的壓力。這種壓力可能改變眼球的形狀,進而削弱視力。澳大利亞斯威本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艾倫·達菲指出,雖然這種視力問題一般最後都會恢復正常,但也存在宇航員從此需要佩戴眼鏡生活的可能性。長時間的太空飛行還可能引發「太空飛行相關神經眼科綜合症(SANS)」,導致視力模糊等症狀,部分損傷甚至可能是不可逆的。對於布奇·威爾莫爾和蘇尼·威廉姆斯來說,返回地球後需要對視覺系統進行全面檢查和評估,以確定視力受影響的程度和後續的康復方案[1]

免疫系統:功能削弱,感染風險上升

太空輻射、微重力環境以及心理壓力等多種因素,都會對宇航員的免疫系統產生負面影響。在太空環境中,宇航員的免疫系統功能會有所削弱,這使得他們更容易受到病毒和細菌的感染。國際空間站日均輻射暴露量相當於地面30倍,9個多月的累積輻射劑量約180毫西弗,超過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建議的宇航員年上限(100毫西弗)80%。哥倫比亞大學輻射醫學研究中心指出,此類輻射暴露不僅會使致癌風險提升5%-10%,還可能導致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進一步影響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返回地球後,宇航員需要加強防護,避免感染疾病,同時通過合理的飲食和休息來幫助免疫系統恢復。

心理狀態:長期封閉環境帶來的挑戰

除了身體上的變化,長期處於封閉、孤立的太空環境,對宇航員的心理狀態也造成了極大的挑戰。加州大學精神病學家卡蘿爾·利伯曼分析,超預期的滯留時間引發的「希望-失望」循環,會加劇宇航員的焦慮情緒。NASA的心理監測系統顯示,國際空間站宇航員在任務第6個月後,抑鬱量表(PHQ-9)評分平均上升3.2分,睡眠障礙發生率增加45%。威廉姆斯在返回前也表示,已經習慣用對講機交流,面對面說話反而感覺陌生,這體現了長期脫離地球社交環境對他們社交功能的影響。回到地球後,宇航員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輔導和康復訓練,重新適應地球的社交生活[2]

布奇·威爾莫爾和蘇尼·威廉姆斯返回地球後,身體面臨着多方面的變化和挑戰,需要經歷漫長的康復過程。這次事件也為全球航天領域在長時間太空飛行對人體影響的研究以及應對措施的制定上,提供了豐富的數據和經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