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去俄羅斯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去俄羅斯化
圖片來自getit01

去俄羅斯化是指為扭轉俄羅斯化[1] 而出台的政府或其它機構政策、方針。去俄羅斯化發生在1917年俄羅斯帝國解體後新獨立的國家中;在20世紀20年代蘇聯非俄羅斯族地區中;在20世紀60年代羅馬尼亞中;最近一次是在蘇聯解體後眾多獨立後的國家中,呈現出不同程度、速度和強度的態勢。

蘇聯內部

在新成立的蘇維埃聯盟內出台了一項本土化政策,該政策被認為是國家層面上在非俄羅斯族地區去俄羅斯化的一種形式。斯大林卻阻礙了本土化政策的落實,並非改變法律條文而是降低政策的實際效果來到達推進「事實上的」俄羅斯化的目的。

20世紀60年代的羅馬尼亞

在20世紀60年代的羅馬尼亞,隨着與蘇聯的政治決裂而導致了俄羅斯文化影響力在羅馬尼亞被消除。俄語標誌從布加勒斯特機場拆除,俄語街道名被改為羅馬尼亞語名,俄文書店被關閉,而蘇聯的戲劇、電影和廣播節目變得罕見。俄語不再是學校的必修課,取而代之的是英語和法語。高爾基俄羅斯語言學院也被關閉。

蘇聯解體後

南高加索

亞美尼亞

相比鄰國格魯吉亞,俄語在亞美尼亞有強勢地位,是大多數知識分子的首選語言。然而獨立後的20世紀90年代初,亞美尼亞推行包括將所有公立學校的授課語言改為亞美尼亞語的政策。俄語作為第二語言保留了強有力的地位,被大量往來於俄羅斯(尤其是莫斯科市)的亞美尼亞僑民所使用。俄語仍然是個人標誌和廣告中常見的第二語言,亞美尼亞從未系統地取代以前的亞美尼亞語或俄羅斯語標誌,這意味着很多這樣的雙語標誌依然存在。2010年,去俄羅斯化顯著回落,亞美尼亞投票通過了重新引入俄語學校的提案。

阿塞拜疆

2005至2006年的調查表明,政府官員並不認為俄語對比重上漲的阿塞拜疆語構成威脅。相反,俄語仍然發揮着在與俄羅斯保持穩固的經濟、政治關係的價值。然而,為了獲得成功,公民需要精通阿塞拜疆語。

格魯吉亞

格魯吉亞化一直奉行只在大部分官方和民間標誌上使用格魯吉亞文,英語是最受青睞的外語。部分蘇聯時代遺留的標誌被保留,其中大都是雙語標誌。2008年南奧塞梯戰爭爆發後格魯吉亞政府加快了去俄羅斯化的腳步。在亞美尼亞人占多數的薩姆茨赫-扎瓦赫季州的私有標誌和廣告中,通常是只用俄文或俄格雙文。在阿塞拜疆族占多數的Borchali地區,標誌和廣告通常只用俄文,或格阿雙文,或格俄雙文。去俄羅斯化尚未在格魯吉亞政府控制外的阿布哈茲南奧塞梯開展。

波羅的海國家

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

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已經在蘇聯的最後幾年裡開始了強烈的去俄羅斯化。例如,1988年,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宣布拉脫維亞語為蘇維埃拉脫維亞的唯一官方語言。

儘管在拉脫維亞(2011年有占人口總數26.9%的俄羅斯族)和愛沙尼亞(2011年有占人口總數24.8%的俄羅斯族)有大量說俄語的少數民族,俄語在這些國家被認為是一種外語。

因此,歐洲委員會的《歐洲區域或少數民族語言憲章》並不適用於俄語,由於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法律,它不被認為是諸如官方支持的拉特加爾語(使用人數165,000人)和立窩尼亞語(使用人數不超過幾百人)之類歷史上的少數民族語言。這使得俄語在這兩國的地位類似於土耳其語在德國或阿拉伯語在法國的地位——但在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俄語使用者的比例是在使用任何歐盟成員國都沒有官方或地區地位的語言的少數民族中最高的,如德國人口中的土耳其人占比不超過5%。

迄今為止,歐盟大體支持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這一不授予俄語官方地位的政策,以至於就2010年印刷俄語的宣傳冊向拉脫維亞政府致歉。

2007年,國際特赦組織嚴厲批評了其所稱的愛沙尼亞對俄語使用者的困擾。2010年,愛沙尼亞語監察團在工作場所加強了巡查以確保國家雇員在一個可接受的水平上講愛沙尼亞語。其中也包括對俄語學校教師的視察。國際特赦組織不斷批評愛沙尼亞的政策,指出「主要來自於講俄語的少數民族的非愛沙尼亞語使用者由於在部分私營行業和幾乎所有的公共行業職位對於官方的語言要求,而被剝奪了就業機會。大多數人沒有獲得使他們有資格取得就業機會且負擔得起的語言培訓。

2012年2月,「將俄語設為拉脫維亞第二官方語言」的憲法修正案付諸公投,最終計票結果顯示,支持俄語成為拉脫維亞第二官方語言的民眾占24.9%,反對俄語成為拉脫維亞第二官方語言的民眾占74.8%。

在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俄羅斯族人若想獲取國籍則必須通過愛沙尼亞語或拉脫維亞語的測試,否則只能持有政府簽發的外國人護照,而持有外國人護照的人士在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境內的權利會受到限制。

俄羅斯帝國解體後

在1917年俄羅斯帝國解體後,去俄羅斯化開始發生在獨立出來的芬蘭波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後來劃入土耳其的卡爾斯州。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併入蘇聯的時候,雖然俄語成為了官方語言,大量俄羅斯族遷入了這些地區,但並未在人名地名層面重新俄羅斯化。

參考文獻

  1. 俄羅斯化,story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