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去秋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去秋行》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

《去秋行》,是唐代詩人杜甫作於遂州(今四川遂寧)。杜甫,原籍襄陽,一生坎坷。

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被後世詩家尊為詩聖,有《杜工部集》。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去秋行[1]

創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處;杜工部集

文學體裁;古詩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去秋行》

去秋涪江木落時,臂槍走馬誰家兒。

到今不知白骨處,部曲有去皆無歸。

遂州城中漢節在,遂州城外巴人稀。

戰場冤魂每夜哭,空令野營猛士悲。

作品賞析

【鶴注】當是寶應元年作,與上首宜合看。

去秋涪江木落時①,臂槍走馬誰家兒。到今不知白骨處,部曲有去皆無歸。遂州城中漢節在②,遂州城外巴人稀。戰場冤魂每夜哭,空令野營猛士悲③。

(《去秋行》,為戰士喪敗而作也。來自涪水,故白骨無歸。沒於遂州,故冤魂夜哭。)

①《元和郡縣誌》:涪江水西自郪縣界流入,在射洪縣東一百步有梓潼水,與涪江合流。按:涪江,在今重慶府合州。②鮑欽止曰:段子璋反,遂州刺史嗣虢王巨修屬郡禮出迎之,被殺。故曰"遂州城中漢節在",蓋傷之也。《唐書》:遂州遂寧郡,屬劍南東道所領。按:遂州,今為遂寧縣,屬潼川州。潼川,即唐之東川也。漢節,暗用蘇武節。③漢高帝《大風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朱鶴齡曰:段子璋以上元二年四月反,五月伏誅。而此詩云"去秋涪江木落時",則非子璋反時事。鮑注既未可據,黃鶴以前詩為馬將軍會討子璋而死,其說亦豈足深信耶。次公謂其事在廣德元年之秋,亦無所證明。大抵杜詩無考者,皆當闕疑,不必強為之說。

今按:唐史出於傳聞,未可盡信。杜詩出於目擊,不必致疑。史謂子璋平於五月,而詩云:"去秋涪江木落時。"蓋至秋末而寇始削平也。且子璋反東川,陷遂州,地與詩合。其時月不符者,必屬史傳之誤。此時舍子璋之外,別無叛東川者,黃鮑二注,恐未可盡非也。仇兆鰲 《杜詩詳註》

名人評論

魯迅對杜甫的評價:「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里似的。」曾經加入《新青年》,以《狂人日記》等名作參與發動「五四」文化革命之魯迅,到三十年代,巋然成為眾望所歸之革命文學導師,晚年與友人討論中國文學史,以為中古之陶潛李白杜甫皆第一流詩人,繼而又說:「我總覺得陶潛站得稍稍遠一點,李白站得稍稍高一點,這也是時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里似的。」魯迅晚年在政治上己與胡適分道揚鑣,惟此評論杜甫之寥寥數語,仍然與胡適笙磐同音。他還曾經說過:「杜甫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

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3]「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人。[4]

視頻

百家講壇——詩聖杜甫(七)杜甫詩聖之謎

詩聖之家——杜甫草堂

參考資料

  1. 《去秋行》 詩詞文句網
  2.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
  3. 杜甫三吏三別原文 瑞文網;發布時間;2017-12-07
  4. 杜甫的十首抒懷詩,悵望千秋一灑淚,搖落深知宋玉悲 品詩賞詞;發布時間;18-05-2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