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又呈吳郎(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又呈吳郎》

作品名稱:《又呈吳郎》

創作年代:盛唐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者:杜甫

《又呈吳郎》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通過了勸吳郎讓寡婦打棗的描述,表現了作者對貧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關愛。全詩如話家常,語氣懇切,樸實動人,詩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啟發對方,運用散文中常用的虛字來作轉接,在委婉曲折的夾敘夾議中來展現詩人的心理和品質,使作品既有律詩的形式美、音樂美,又有散文的靈活性,抑揚頓挫,耐人尋味,別具一種活潑、疏散之美。


原文

譯文

來堂前打棗我從不阻攔任隨西鄰,因為她是一個無食無兒的老婦人。

若不是由於窮困怎會做這樣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懼反更該與她相親。

見你來就防着你雖然是多此一舉,但你一來就插上籬笆卻甚像是真。

她說官府征租逼稅已經一貧如洗,想起時局兵荒馬亂不禁涕淚滿巾。 [2]

賞析

詩的第一句開門見山,從詩人自己過去怎樣對待鄰婦撲棗說起。「撲棗」就是打棗。這裡不用那個猛烈的上聲字「打」,而用這個短促的、沉着的入聲字「撲」,是為了取得聲調和情調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說:「無食無兒一婦人。」原來這位西鄰竟是一個沒有吃的、沒有兒女的老寡婦。詩人等於是在對吳郎說:「對於這樣一個無依無靠的窮苦婦人,我們能不讓她打點棗兒嗎?」

三四兩句緊接一二句:「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困窮」,承上第二句;「此」,指撲棗一事。這裡說明杜甫十分同情體諒窮苦人的處境。陝西民歌中道:「唐朝詩聖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說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氣貫串,是杜甫自敘以前的事情,目的是為了啟發吳郎。

五六兩句才落到吳郎身上。「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這兩句上下一氣,相互關聯,相互依賴,相互補充,要聯繫起來看。「防」的主語是寡婦。下句「插」字的主語是吳郎。這兩句詩言外之意是: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吳郎有點太不體貼人。她本來就是提心弔膽的,吳郎不特別表示親善,也就夠了,卻不該還要插上籬笆。這兩句詩,措詞十分委婉含蓄。這是因為怕話說得太直、太生硬,教訓意味太重,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勸告。

最後兩句「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是全詩結穴,也是全詩的頂點。表面上是對偶句,其實並非平列的句子,因為上下句之間由近及遠,由小到大是一個發展的過程。上句,杜甫借寡婦的訴苦,指出了寡婦的、同時也是當時廣大人民困窮的社會根源。這就是官吏們的剝削,也就是詩中所謂「徵求」,使她窮到了極點。這也就為寡婦撲棗行為作了進一步的解脫。下句說得更遠、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又一社會根源。這就是「安史之亂」以來持續了十多年的戰亂,即所謂「戎馬」。由一個窮苦的寡婦,由一件撲棗的小事,杜甫竟聯想到整個國家大局,以至於流淚。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點醒、開導吳郎的應有的文章。讓他知道:「在這兵荒馬亂的情況下,苦難的人還有的是,決不止寡婦一個;戰亂的局面不改變,就連我們自己的生活也不見得有保障,我們現在不正是因為戰亂而同在遠方作客,而你不是還住着我的草堂嗎?」最後一句詩,好像扯得太遠,好像和勸阻吳郎插籬笆的主題無關,其實是大有關係,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想得開一點,他自然就不會在幾顆棗子上斤斤計較了。讀者正是要從這種地方看出詩人的「苦用心」和他對待人民的態度。

這首詩的人民性是強烈而鮮明的,在通常用來歌功頌德以「高華典雅」為特徵的七言律詩中,尤其值得重視。詩的藝術表現方面也很有特點。首先是現身說法,用詩人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啟發對方,用顛撲不破的道理來點醒對方,最後還用詩人自己的眼淚來感動對方,儘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說教,措詞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運用散文中常用的虛字來作轉接。像「不為」、「只緣」、「已訴」、「正思」,以及「即」、「便」、「雖」、「卻」等,因而能化呆板為活潑,既有律詩的形式美、音樂美,又有散文的靈活性,抑揚頓挫,耐人尋味。

全詩正是在這種委婉曲折的夾敘夾議中來展現詩人的心理和品質的。詩作表達了杜甫對窮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現鞏義市)。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集》傳世。因在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從八品小官)。入蜀後曾在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大曆五年(770) 公年五十九。春,在潭州。夏四月,避臧亂入衡州。欲入郴州依舅氏崔偉,因至耒陽,泊方田驛。秋,舟下荊楚,竟以寓卒,旅殯岳陽。[3]



參考資料

  1. 又呈吳郎, 詩詞名句網,
  2. 又呈吳郎, 古詩文網,
  3. 杜甫簡介與生平, 華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