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又觀打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又觀打魚》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又觀打魚》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先寫詩人再至東津觀打魚,從竭澤而漁處,寫出慘酷可憐之狀;後寫觀魚而有感,表現作者的愛物仁心。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1]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又觀打魚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處;《杜工部集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又觀打魚》[2]

蒼江魚子清晨集,設網提綱萬魚急。

能者操舟疾若風,撐突波濤挺叉入。

小魚脫漏不可記,半死半生猶戢戢。

大魚傷損皆垂頭,屈強泥沙有時立。

東津觀魚已再來,主人罷鱠還傾杯。

日暮蛟龍改窟穴,山根鱣鮪隨雲雷。

干戈兵革斗未止,鳳凰麒麟安在哉。

吾徒胡為縱此樂,暴殄天物聖所哀。

名家點評

《後村詩話》:

前《打魚》篇,於眾魚中獨雲"赤鯉騰出如有神",又雲"魴魚肥美知第一",而徐州禿尾、漢陰槎頭皆不足數。又雲"既飽歡娛亦蕭瑟",末雲"君不見朝來割素鬐,咫尺波濤永相失。"後《打魚》雲……,兩篇末句皆不忍暴殄之意,公詩深得風人之旨。

杜詩鏡銓》:

二詩(此及《又觀打魚》)體物既精,命意復遠,一飽之後,仍歸蕭瑟,數語可當一篇戒殺文。

杜臆》:

作詩本意,全在後四句。蓋盈城盈野,見者傷心,而暴珍天物,俱可悲痛,一視同仁,初無二理。此與上章同格

詩詞鑑賞

作詩本意,全在後四句。蓋盈城盈野,見者傷心,而暴珍天物,俱可悲痛,一視同仁,初無二理。此與上章同格。在詩中,詩人並不打算普及打魚的要訣,或以贏得一位漁民的欽佩為寫作初衷,他有辦法繞開難纏的習俗,而及時應邀出席詩神的宴會。這是他第二次觀看打魚的場景,其中的情境,包括魚水情、主客關係,都有較大程度的相似,但是什麼緣故令他再寫一首觀看打魚的詩?這首詩旨在彌補上一次觀打魚之作的某個紕漏嗎?[3]

既然漁夫可以一而再地打魚,而不擔心兩次打魚造成生活或審美的不當,那麼,為何其他詩人會徒生煩惱:考慮兩首性質相似的詩中的重複色彩,進而質疑詩的可信度?而從另一個角度看,詩人的寫作戒律之一在於避免同一性,準確地說,就是避免予人一種同一性印象。然而,如果詩人看重的並不是對這種同一性的避免,而是力求其他意趣的立足,他就有理由游離牢固的老主顧,去他處謀生。

當他身處一次打魚的熱鬧場合中,他有不少於三種視角來組織所見所聞的材料:其一,敘述漁民的命運,尤其是涉足其中一位漁夫的家庭現況,縮小網眼,捕捉情感的漁利;其二,側重於漁民捕魚技藝的描寫,細說每一個步驟,將人與魚的關係條分縷析;其三,以這場打魚的活動為背景,觀察失魚之後水塘的失色,以及由此及彼,波及家國的命運感。而第四種策略是大團圓、大雜燴:將上述三種寫作思路扭結在一起,再順勢推出那最動人心弦的主旋律。

介於清晨與日暮之間的那些光陰似乎僅僅是為了凸顯兩個端點而甘願消遁,這個判斷的含義不妨理解為,這首詩雖然依賴時間的先後關係來設置內在運行秩序,但是,也就是在讀者所熟悉的兩個計時符號出現後,時間就失效了、凝固了,不見任何作用。甚至,出現在較後位置上的「日暮」也極有可能是他的虛造,作為觀打魚的遊客,他根本不曾挨到天黑才離開現場,日暮之際,那遭受洗禮的蒼江將為蛟龍提供怎樣的河床,或者蛟龍作為詩意的後援是否屬實,都不是值得細察深究的環節。蛟龍的處境之設想,實際上和上一次觀打魚的感慨——咫尺波濤永相失——是一脈相承的:一種無魚的后蒼江時期,人的處境與孤旅將遭受怎樣的顧慮?

但是,第二回踏入類似的河邊,他把顧慮的基調起得更為高亢,無魚之狀況被打魚之場面所形成的雷同「干戈兵革斗未止」的印象所遮蔽,成為上一首詩的寄託,而無法在這一次覓得容身之所:他把尋覓意圖的腳步往前挪了一步——打魚是一次搏殺,涉及生死,相當於干戈兵革之爭,但相比於後者,卻是一種日常生活的樂趣,而一旦意識到這種樂趣的存在,以及置身其中沾染到這份樂趣,他就察覺到了罪孽,此刻,他所關切的不再是無魚的後果,而是「鳳凰麒麟安在」。這也許就是他再寫打魚情況的內在需要,或可說,他心目中的「鳳凰麒麟」確有所指,在此次觀打魚的時期,變得更為重要。

不過,以「暴殄天物」作為自省的休止符,有一點過分,差一點成為佛家的信條,但讀者應該了解到這不是在批評漁民,或者有關買賣鮮魚的貿易,或是為了改善伙食的廚娘,他是在進行一次自責,為一首詩尋找最初的心跳,並通過樹立起自責的可行性與合理性,來嘲諷魚肉百姓的尸位素餐之輩,也即,這首詩在最後幾步,不是醉後才吐真言,而是按照既定計劃,有效地實現了紀行詩向反諷詩的切換,到頭來,讀者才接受其中原本是一個大魚吃小魚的慘烈遊戲。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4]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唐代詩人杜甫是古代又一出名的窮爸爸。父親和祖父均為朝廷命官的杜甫,也曾想走仕途,然而他官運不濟,一直到44歲時才混了個「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小官。不想當年又生「安史之亂」,「穀食踴貴」。《舊唐書·杜甫傳》記載,避亂回家的杜甫「自負薪采梠,兒女餓殍者數人」。最讓杜甫傷心的是,因為窮,小兒子被餓死了。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中,杜甫悲憤地寫道:「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入門聞號啕,幼子餓已卒。」杜甫最喜歡小名叫「驥子」的兒子杜宗武,曾誇讚「驥子好男兒」,並把杜家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杜宗武身上。在兒子過生日那天,特作《宗武生日》詩:「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熟精《文選》理,休覓彩衣輕。」[5]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100秒看完杜甫的一生

參考資料

  1. 杜甫特別開心的一首詩,行文瀟灑,頷聯為千古絕對,不愧為詩聖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6-04 11:06
  2. 《又觀打魚》 詩詞文句網
  3. 《又觀打魚》 古詩文網
  4.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
  5. 「窮爸爸」用詩歌表達為父者心聲 京報網;發布時間;2014-06-23 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