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反向斜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反向斜視是一種罕見的特殊類型斜視,在同一眼上,眼球有時內斜,有時外斜,或當一眼注視時另一隻眼內斜,而另一隻眼注視時該眼反而外斜,此種特異的反常現象即為反向性斜視。反向斜視的病因尚不清楚。

基本信息

就診科室:眼科、兒科

是否醫保:否

英文名稱:antipodean squint

是否常見:否

是否遺傳:否

並發疾病:遠視、弱視、散光

治療周期:長期治療

臨床症狀:內斜視或外斜視、屈光不良、視功能不良

好發人群:幼兒、既往做過眼部肌肉手術者

鑑別診斷:間歇性外斜視、調節性內斜視

常用檢查:視功能檢查、屈光檢查、眼位和斜視角測定、眼球運動檢查

病因

反向斜視的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屈光參差、以往曾行眼肌手術調節、眼外肌部分麻痹或運動受限等原因有關。好發於幼兒、既往做過眼部肌肉手術的患者,用眼過度、發熱等因素容易誘發。

臨床表現

發病年齡較早,出生或出生早期即發現外斜視,2~3歲才出現內斜視。多數患者在7歲前就診。

內斜視與外斜視均同時存在,外斜視生後早期發病,與先天因素有關,內斜視與調節因素有關。

屈光狀態以遠視最多,56%患者在中度遠視以上。

斜視度經常變化,有時內斜視,有時外斜視,有時正位,很難獲得固定的度數,一般內斜視在5°~20°之間,外斜視在10°~25°之間。

雙眼視功能不良者居多,視力多為弱視。

戴遠視矯正鏡後多數內斜可獲矯正或減輕。

本病常見於間歇性外斜合併調節性內斜,或在分離性垂直偏斜的基礎上合併內斜與外斜,而單純分離性垂直偏斜極罕見。

診斷

典型的反向斜視的症狀

多在出生或生後早期出現症狀,如內外斜視、弱視、遠視等。

輔助檢查

通過視功能檢查,判斷患者是否有反向斜視。通過屈光檢查、眼位及斜視角測定等判斷該病是否對眼球功能有影響。

鑑別診斷

1.間歇性外斜視[1]

間歇性外斜視是處於隱斜和恆定性外斜視之間,有時正位、有時斜視,斜視所占比例較高。間歇性外斜視屬於共同性外斜視中的一類,約占其30%~40%。可通過臨床表現來鑑別。間歇性外斜視若發病於兒童期可有畏光症狀,若發病於成年人無太多主訴症狀,也可以通過遮蓋試驗、斜視角測定來鑑別兩者。

2.調節性內斜視[2]

屬於遺傳系統的疾病,可能是由於在胎兒時期,面部神經發育不完全導致的,也可能是在後天,由於兩隻眼睛都會近視,但是度數不一樣,另一隻眼睛代償調節所導致的疾病,通過臨床表現即可鑑別兩種疾病。

治療

1.一般治療

對間歇性外斜視合併內斜視者首先考慮矯正遠視、內斜視,對合併弱視者,治療弱視,對外斜視則進行手術治療。

間歇性外斜視合併調節性內斜視 :首先應散瞳驗光,如有遠視應全部矯正,如合併弱視則應行弱視治療,對間歇性外斜視可以手術矯正。有人主張對本病不必急於手術,應觀察,如經常表現出外斜視時,再考慮外斜矯正;

分離性垂直偏斜合併內斜和外斜:如有遠視,首先應全部矯正,然後根據分離性垂直偏斜及外斜的程度進行治療。如垂直偏斜較輕、平時不顯,無礙外觀者,可以不必治療。如有礙外觀,可行上直肌後徙術和外直肌後徙術。

如無遠視:根據兩眼上斜及外斜的程度,可分別行上直肌和外直肌後徙術。對內斜的處理除矯正遠視外,可追蹤觀察。因有些病例,內斜可逐漸好轉。如做手術,有加重外斜的可能,故禁忌行內直肌後徙術。

分離性水平偏斜:如有遠視應全部矯正,有些病例戴遠視鏡後,外斜度數可能加大,可考慮做外直肌後徙或後固定縫線術;或後徙加後固定縫線術,對殘留的內斜應追蹤觀察。

2.藥物治療

本病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

3.手術治療

上或下直肌後徙術

為減弱垂直肌的手術方法之一,用於矯正上斜視或下斜視。上直肌後徙術適用於患眼上直肌強或下直肌弱,或另眼下斜肌弱的上斜視。下直肌後徙術適用於患眼下直肌強或上直肌弱,或另眼上斜肌弱的下斜視。注意該手術的禁忌症:一是患眼上斜肌弱產生的上斜視。二是患眼下斜肌弱產生的下斜視。

外直肌後徙術 :適用於外斜視的手術矯正,特別是分開過強的外斜視。該手術的禁忌症為欲後徙新附着點處的鞏膜太薄,縫針極易穿透鞏膜或欲後徙新附着點處有以前視網膜脫離手術的植入物或環扎帶。

外直肌後徙術加後固定縫線術:適用於眼球分離性水平偏斜的患者,目的是縮短外直肌,進行眼位調整,減輕或消除水平偏斜,增進視力。

併發症

平行光線進入眼內後,由於眼球在不同子午線上屈光力不等,不能聚集於一點(焦點),也就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這種情況稱為散光。反向斜視可能會引起眼的屈光指數不等,從而引起散光。

視頻


視功能檢查|視功能| 調節|集合|斜視


參考來源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