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反經·卷九·道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反經·卷九·道德出自《反經》(亦稱《長短經》)是一本謀略奇書,由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老師道家末枝縱橫家趙蕤所著。它以唐以前的華夏歷史為論證素材,集諸子百家學說於一體,融合儒、道、兵、法、陰陽、農等諸家思想,所講內容涉及政治、外交、軍事等各種領域,並且還能自成一家,形成一部邏輯體系嚴密、涵蓋文韜武略謀略全書。為歷代有政績的帝王將相所共悉,被尊奉為小《資治通鑑》。[1]

原文

 夫兵不可出者三:不和於國,不可以出軍;不和於軍,不可以出陣;不和於陣,不可以出戰。故孫子曰:一曰道。道者,令人與上同意者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人不畏危。(危,疑也。言主上素有仁施於下,則士能致前赴敵,故與處存亡之難,不畏傾危之敗。若晉陽之圍,沉灶生蛙,而民無叛疑也。)

  黃石公曰:「軍井未達,將不言渴;軍幕未辦,將不言倦。冬不服裘,夏不操扇,是謂禮將。與之安,與之危,故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接之以禮,厲之以辭(厲士以見危授命之辭也),則士死之。是以含蓼問疾,越王霸於諸侯;吮疽恤士,吳起凌於敵國。陽門慟哭,勝三晉之兵;單醪投河,感一軍之士。勇者為之斗,智者為之憂。視死若歸,計不旋踵者,以其恩養素畜,策謀和同也。故曰:「畜恩不倦,以一取萬。」語曰:「積恩不已,天下可使。」此道德之略也。

譯文

  兵不可以出動有三種原因:國中不和,不可以出軍;軍中不和,不可以出陣;陣中不和,不可以出戰。孫子說:放在第一位的是「道」。所謂「道」,是使民眾與國君的意願相一致,這樣,民眾在戰爭中就可以為國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險。[危,是「疑」的意思。是說上級素來有仁義施給下級,那麼士卒就能勇敢向前,攻擊敵人,與上級共赴危難,即使有傾覆之敗,也無所畏懼。就象當年趙襄子敗走晉陽,雖然被晉國軍隊圍困,並用水灌,使爐灶沉於水中,日久蛙生,但是老百姓卻沒有一個背叛的。]

  黃石公說:「軍井還沒有鑿成,將帥不說口渴;軍中幕帳還未安置好,將帥不說疲勞,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這就是將帥的禮法。只要將帥與士卒同苦樂、共安危,士卒就會團結一心,不可離異,這支隊伍就不怕苦,不怕累,特別能戰鬥。將帥如果以禮對待,以言辭激勵[用言辭激勵士卒,告訴他危急與使命],那麼士卒就願意為知遇之恩而萬死不辭。因此,越王勾踐為了報仇,口含辛辣的蓼,問傷養死,撫慰百姓,最終稱雄於諸侯;吳起為生病的士兵吸吮濃瘡,體恤士卒,最終凌駕在敵國之上。看守宋國國門陽門的士卒死了,子罕人城痛哭,感動全城百姓,晉國因此不敢討伐;楚莊王有酒不獨飲,而把它投在河中,令軍士迎流共飲,三軍為之感動。這樣,勇敢者願為之戰鬥,智慧者願為之憂慮。在戰場上視死如歸,決計不退縮的原因,就是因為上級平日裡有恩德於己,計策和謀略與自己心愿相一致。所以說,平日裡對士卒不斷地積畜恩德,就可以在戰場上得到「以一破萬」的功效。有俗語說:不斷地積畜恩德,整個天下都會為你所驅使。這就是對「道德」一詞的簡明概括?[2]

作者簡介

趙蕤 (ruí),字太賓,號東岩子。梓州鹽亭人(今四川省鹽亭縣兩河鎮趙家壩人),約生於唐高宗顯慶四年 ( 公元 659 年 ),卒於唐玄宗天寶元年( 公元742年)。唐代傑出的道家與縱橫家 。趙蕤和李白是唐代的「蜀中二傑」,以「趙蕤術數,李白文章」並稱。[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