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核生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古核生物是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1]、中國字、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2]

名詞解釋

古核生物是一些生長在極端特殊環境中的細菌。在深海的火山口、陸地的熱泉以及鹽鹼湖等生命無法生存的地方,生活着的一些鮮為人知的古怪微生物。 過去根據其內部構造沒有核膜、具環狀DNA結構以及細胞產能、細胞分裂、新陳代謝等生活方式與原核細胞相似,將古細菌歸入原核生物。很多古核生物是生存在極端環境中的。古細菌可能是最古老的生命體。

生存環境

很多是生存在極端環境中的。一些生存在極高的溫度(經常100℃以上)下,比如間歇泉或者海底黑煙囪中。還有的生存在很冷的環境或者高鹽、強酸或強鹼性的水中。然而也有些是嗜中性的,能夠在沼澤、廢水和土壤中被發現。很多產甲烷的古核生物生存在動物的消化道中,如反芻動物、白蟻或者人類。通常對其它生物無害,且未知有致病古菌。

形態

單個古核生物細胞直徑在0.1到15微米之間,有一些種類形成細胞團簇或者纖維,長度可達200微米。它們可有各種形狀,如球形、杆形、螺旋形、葉狀或方形。它們具有多種代謝類型。值得注意的是,鹽桿菌可以利用光能製造ATP,儘管不能像其他利用光能的生物一樣利用電子鏈傳導實現光合作用。古生菌微小,一般小於1m,菌株有G+和G,與真細菌相比,形態也是多種多樣細胞形態有的像細菌那樣為球形、杆狀,也有葉片狀、塊狀、螺旋狀、八疊球狀、短杆狀狀、盤狀、絲狀,特別奇怪的是,還有方形、三角形和不規則狀的 。

進化和分類

從rRNA進化樹上,古菌分為兩類,泉古菌(Crenarchaeota)和廣古菌(Euryarchaeota)。另外未確定的兩類分別由某些環境樣品和2002年由Karl Stetter發現的奇特的物種納古菌(Nanoarchaeum equitans)構成。 Woese認為細菌、古菌和真核生物各代表了一支具有簡單遺傳機制的遠祖生物的後代。這個假說反映在了「古菌」的名稱中(希臘語archae為「古代的」)。隨後他正式稱這三支為三個域,各由幾個界組成。這種分類後來非常流行,但遠組生物這種思想本身並未被普遍接受。一些生物學家認為古菌和真核生物產生於特化的細菌。

古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關係仍然是個重要問題。除掉上面所提到的相似性,很多其他遺傳樹也將二者並在一起。在一些樹中真核生物離廣古菌比離泉古菌更近,但生物膜化學的結論相反。然而,在一些細菌,(如棲熱袍菌)中發現了和古菌類似的基因,使這些關係變得複雜起來。一些人認為真核生物起源於一個古菌和細菌的融合,二者分別成為細胞核和細胞質。這解釋了很多基因上的相似性,但在解釋細胞結構上存在困難。

有22個古菌基因組已經完全結束了測序,另外15個的測序工作正在進行中。

代表性古核生物

極端嗜熱菌(themophiles):能生長在90℃以上的高溫環境。如斯坦福大學科學家發現的古細菌,最適生長溫度為100℃,80℃以下即失活,德國的斯梯特(K. Stetter)研究組在意大利海底發現的一族古細菌,能生活在110℃以上高溫中,最適生長溫度為98℃,降至84℃即停止生長;美國的J. A. Baross發現一些從火山口中分離出的細菌可以生活在250℃的環境中。嗜熱菌的營養範圍很廣,多為異養菌,其中許多能將硫氧化以取得能量。

極端嗜鹽菌(extremehalophiles):生活在高鹽度環境中,鹽度可達25%,如死海和鹽湖中。

極端嗜酸菌(acidophiles):能生活在pH值1以下的環境中,往往也是嗜高溫菌,生活在火山地區的酸性熱水中,能氧化硫,硫酸作為代謝產物排出體外。

極端嗜鹼菌(alkaliphiles):多數生活在鹽鹼湖或鹼湖、鹼池中,生活環境pH值可達11.5以上,最適pH值8~10。

產甲烷菌(metnanogens):是嚴格厭氧的生物,能利用CO2使H2氧化,生成甲烷,同時釋放能量。 CO2+4H2→CH4+2H2O+能量。

由於古核生物所棲息的環境和地球發生的早期有相似之處,如:高溫、缺氧,而且由於它在結構和代謝上的特殊性,它們可能代表最古老的細菌。它們保持了古老的形態,很早就和其它細菌分手了。所以人們提出將古細菌從原核生物中分出,成為與原核生物(即真細菌eubacteria)、真核生物並列的一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