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吉如拉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吉如拉康

圖片來自mysterioustibet
位置    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乃東區

分類    古建築

宗教    藏傳佛教

時代    唐—清

吉如拉康,是吐蕃王朝赤德祖贊時期始建的古寺[1] 。全名「扎瑪爾吉如拉康」。拉康,系藏語「佛殿」音譯。 吉如拉康,位於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乃東縣境內。坐西朝東。寬32.4米,進深30.4米,面積982平方米。 吉如拉康規模不大,但其遺留下的建築、雕刻、泥塑、壁畫等非常豐富,對研究西藏歷史、宗教、建築、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2001年6月25日,吉如拉康作為唐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造起源

吉如拉康,寺院建築分五個時期建造,第一期建築為釋迦牟尼佛堂及其轉經迴廊,始建於吐蕃早、中期;第二期建築為那姆拉康,始建於8世紀上半葉;第三期建築為嘎登曲工拉康,始建於11世紀;第四期建築為寺院廊房、集會堂、轉經廊及其僧房,始建於16~17世紀;第五期建築為三個拉康、兩個集會堂和經廊、僧舍,系1957年擴建後形成的小建築群。 吉如拉康,寺院布局分為南、北兩部分,南側為寺院主體,由釋迦牟尼佛堂、集會堂及轉經迴廊等組成;北側建築主要有納拉康、嘎登曲工拉康等。

主體建築

釋迦牟尼佛堂:寺院主體建築。位於寺院最南部,屬藏式密梁平頂結構,寬8.8米,進深7.65米,高6.5米,面積67平方米。殿內主供釋迦牟尼佛像,左右兩側分立八大弟子、南北力士及供養人夫婦。 轉經迴廊:圍繞在佛殿南、北、西三面,東側為迴廊進、出口,與佛堂大門位置平齊。迴廊建築大部分在晚期擴建修葺時拆除,今僅存南側東端一段。釋迦牟尼佛堂建築與經廊建築的結合錯落有致,縱橫高下都體現出既均衡對稱又主次分明的布局特點。相對較低的轉經迴廊拱衛高大的佛堂,又是一種很穩固的結構形式,體現了古代藏族人民的建築設計水平。 那姆拉康:寺院最早建築。面闊、進深均3間,1957年擴修重建,室內長6.76米,寬4.5米,其後保留有部分夯築土牆,為納拉康最初建築牆體殘餘部分。 嘎登曲工拉康:寺院早期建築。位於納拉康北側。藏傳佛教後弘期僧人阿底峽傳教時曾暫居於此。拉康東西寬2.6米,南北長約3米,內壁有早期壁畫,正中為阿底峽,兩側分別是阿底峽兩大弟子仲敦巴歐若白西若

集會堂:位於釋迦牟尼佛堂前,寬8.26米,進深6.82米。集會堂四壁滿繪壁畫,壁畫內容均為寧瑪派題材,其西壁南側主繪夏迦多巴佛,北側繪門喀拉大像,南壁中部繪蓮花生大師像,北壁中部繪多吉扎會增欽布活佛大像,東壁和南北壁中部則依次繪有四護法神像

保存

釋迦牟尼佛堂共有13尊塑像,全部為泥塑彩繪。主尊塑像釋迦牟尼,余為八大弟子、二力士及供養人夫婦。釋迦牟尼佛像位於佛堂後部正中佛壇上,壇座高1.18米,下部為須彌座,上部為仰覆蓮瓣。須彌座原普遍覆一層彩繪,現已剝落。佛像通高3.2米,着袈裟,結跏趺坐,基本保存完好。 八大弟子和二力士塑像分立於主尊前邊兩側。10尊立像因形體高大,身後都有固定木楔。主尊對面門南一側是菩薩裝供養人夫婦立像。弟子和供養人10尊造像造型生動,比例勻稱,一般高3米。八大弟子塑像中,以右列上首弟子形象最為完整。現存塑像除釋迦牟尼佛像保存完好外,余皆有不同程度殘缺。

文物管理

吉如拉康收藏了許多吐蕃時期重要文物,主要有唐卡、貝葉經、手抄經卷等。 其中,釋迦牟尼佛堂存的一幅唐卡長80厘米,寬23.6厘米。上部正中彩繪觀音立像,觀音立像下部有一長約17.7厘米小框,內繪一結跏趺坐男性供養人和一合掌跪坐女性供養人像。唐卡背面有梵語對音藏譯文字54行又3字。 貝葉經:殘長34厘米,寬4厘米,正面、背面各抄有經文5行和10行。唐卡和貝葉經已珍藏在山南地區文物管理部門。

手抄經卷:寺藏手抄經卷數量較多,約十幾萬頁,其中不少屬吐蕃時期,字體古樸,紙質較好,也有很多是16世紀遺物,是從吐蕃時期經書中輾轉抄寫而來。此外,還有樺樹皮經葉殘片,其字跡皆系墨書,形體古老。

參考文獻

  1. 吉如拉康寺,途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