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同仇敵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同仇敵愾 , 漢語成語,【拼音】tóng chóu dí kài,同仇:共同對敵;敵:對抗,抵拒;愾:憤怒。指全體一致痛恨敵人。[1]


出處 

《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左傳•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

【示例】:

1.《左傳·文公四年》:「衛寧武子來聘,公與之宴,為賦《湛露》及《彤弓》。不辭,又不答賦。使行人私焉。對曰:『臣以為肄業及之也。昔諸侯朝正於王,於是乎賦《湛露》,則天子當陽,諸侯用命也。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王於是乎賜之彤弓一,彤矢百,弓矢千,以覺報宴。今陪臣來繼舊好,君辱貺之,其敢於大禮以自取戾?』」

2.清·梁章鉅《歸田瑣記·訥親》:「金川雲小丑,而老師糜餉,克捷無期,凡在臣子,皆有同仇敵愾之念。」

3.清·魏源《寰海十首》之十:「同仇敵愾士心齊,呼市俄聞十萬師。」

4.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五論「文人相輕」—明術》:「因為讀者大眾的對於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評」或「批判」者~的。」

相關成語 

【近義詞】戮力同心同仇敵慨

【反義詞】同室操戈眾叛親離自相殘殺親痛仇快孤軍作戰孤軍奮戰自相殘害

詞語外文翻譯 

【英文】:share a bitter hatred of enemy

【日文】:共通 (きょうつう)の敵にはげしい憤 (いきどお)りをいだく

【法文】:nourrir la plus grande haine contre l'ennemi commun

【德文】:im Haβ gegen den Feind vereint sein

典故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廬率師攻楚,長驅直入,七戰破郢,楚昭王逃亡在外,楚臣申包胥步行至秦國首都咸陽,於宮門外痛器七天七夜,使得秦康公十分感動,為賦《無衣》,答應出兵相助。

詩中稱,誰說當兵無衣穿,我和你共穿一件袍。國家發兵去作戰,咱們來修戈和矛,共同把敵人來打倒。又公元前623年,衛國寧武子出使魯國。魯文公設宴招待並在宴會上不適當地演奏周天子招待諸侯的樂曲,因此寧武子沒有賦詩回答。魯文公派人私下加以探問,

寧武子告訴他,《湛露》是天子宴享諸侯之樂,表示諸侯應對天子效命,把天子所痛恨的人作為敵人,而且獻上自己的功勞。……現在我來通使貴國,以保持兩國友好,承君王賜宴,豈敢以諸侯自居,觸犯大禮以自取罪過。

視頻 

成語故事 第181集 同仇敵愾

參考資料 

  1. 同仇敵愾 國學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