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後漢書·范滂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後漢書·范滂傳出自於《後漢書》,此史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記載了從光武帝劉秀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歷史。 [1]

原文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厲清節,為州里所服,舉孝廉。時冀州饑荒,盜賊群起,乃以滂為清詔使,使案察之。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風解印綬去。

遷光祿勛主事。時陳蕃為光祿勛,滂執公儀詣蕃,蕃不止之,滂懷恨,投版棄官而去。郭林宗聞而讓蕃曰:「若范孟博者,豈宜以公禮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無自取不優之議也?」蕃乃謝焉。

復為太尉黃瓊所辟。後詔三府掾屬舉謠言①,滂奏刺吏、二千石權豪之黨二十餘人。尚書責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對曰:「臣之所舉,深為民害,豈以污簡札哉!間以會日②迫促,故先舉所急,其未審者,方更參實。臣聞農夫去草,嘉穀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貳,甘受顯戮。」滂睹時方艱,知意不行,因辭官去。

太守宗資聞其名,請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職,嚴整疾惡。其有行違孝悌,不軌仁義者,皆掃跡斥逐,不與共朝。顯薦異節,抽拔幽陋。滂外甥西平李頌,公族子孫,而為鄉曲所棄,中常侍唐衡以頌請資,資用為吏。滂以非其人,寢而不召。資遷怒,捶書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猶以利刃齒腐朽。今日寧受笞死,而滂不可違。」資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歸怨,乃指滂之所用以為「范黨」。

建寧二年,遂大誅黨人,詔下急捕滂等。督郵吳導至縣,抱詔書,閉傳舍,伏床而泣。滂聞之,曰:「必為我也。」即自詣獄。縣令郭揖大驚,出解印綬,引與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為在此?」滂曰:「滂死則禍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離乎!」其母就與之訣。滂白母曰:「弟仲博孝敬,足以供養,滂從家父歸黃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與李、杜③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復求壽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辭。顧謂其子曰:「吾欲使汝為惡,則惡不可為;使汝為善,則我不為惡。」行路聞之,莫不流涕。時年三十三。

注釋: ①謠言:群眾反映官吏好壞的歌謠 ②會日:指三公會議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 ③李、杜:指當時的賢臣李膺、杜密。

譯文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從小就磨礪出高潔的節操,被州里人飲佩,因品行孝順、正直而被提拔。當時冀州地區發生饑荒,盜賊紛紛而起,於是(朝廷)任用范滂為清詔使,派他前去巡行查辦。范滂走馬赴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穢的志向。等到到了冀州境內,太守、縣令知道自己貪污受賄,聽說范滂來了,都自動辭官而離去。

(范滂)升遷為光祿勛主事。當時陳蕃擔任光祿勛,范滂執行屬下參見上司的禮儀拜訪陳蕃,陳蕃沒有阻止他,范滂覺得很遺憾,扔下笏板棄官而去。郭林宗聽說後,責備陳蕃說:「像范滂這樣的人才,難道應該用屬下參見上司的禮儀來要求他嗎?現在你成全他辭官成就了他美名,莫非是自己選擇了不好的議論嗎?陳蕃於是向范滂道歉。

(范滂)又被太尉黃瓊徵召。不久皇上下詔三府衙門的屬官呈報反映官吏好壞的歌謠,范滂舉奏了二十多個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祿的權貴。尚書責備范滂彈劾的人太多了,懷疑他有私心。范滂回答說:「我檢舉的,是深深地禍害百姓的人,(我)難道會因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嗎?加之因為召開三公會議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舉奏了最緊要的;那些沒有查清的,將要進一步查實。我聽說農夫除掉雜草後,好的禾苗才會茂盛;忠臣除掉奸賊後,皇上的周圍才會變得乾淨。如果我的話有不符合事實的,甘願受死刑。」范滂看到當時的時勢正處於混亂的時候,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能實現,於是辭掉官職離開了。

太守宗資聽說范滂美好的名聲,(於是)請求朝廷讓范滂暫任功曹,並把政事交給他處理。范滂在任功曹期間,嚴厲地整治他痛惡的人和事。那些在行為上不孝順長輩、不尊敬兄長,不遵循仁義禮制要求的人,一律清除、驅逐出官府,不與和他們同朝共事。推薦品德特別高尚的人,使他們能夠顯貴,提拔貧寒之士,使他們能夠身居高位。范滂外甥西平人李頌,是王侯之家的子弟,卻被同鄉的人所不齒。中常侍唐衡把李頌請託給宗資,宗資任命他做小官。范滂卻認為他外甥李頌不是合適人選,就把這件事壓下不辦。宗資把怒氣轉嫁到書佐朱零的身上,鞭打書佐朱零。朱零仰起頭說:「范滂(這樣做)是公正的裁斷,好像用鋒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東西。今天寧肯被棒打而死,也不能違背范滂。」宗資這才作罷。郡中才能中等以下的人,沒有不怨恨范滂的,便共同指責范滂所用之人為「范黨」。

建寧二年,朝廷大肆誅殺鈎黨之人。詔書下達,緊急緝捕范滂等人。督郵吳導到縣,手捧詔書,(把自己)關在驛舍中,伏床哭泣。范滂聽說這件事後,說:「(這)一定是因為我呀!」當即趕到縣獄。縣令郭揖十分吃驚,走出官衙,丟下官印,拉着范滂要和他一起逃走,說到:「天下這麼大,你為什麼偏偏在這裡?」范滂說:「我死了災禍就可以平息了,怎麼敢因為我的罪名連累您,又使得我的老母流離他鄉呢!」范母前來和滂訣別,范滂告訴母親:「有弟弟仲博孝敬您就夠了,我跟隨先父去黃泉,是死得其所。只是希望母親大人割捨這難以割捨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傷了。」他的母親說:「你現在能夠與李膺、杜密齊名,死也無遺憾了!已有好名聲,再求長壽,可兼得嗎?」滂下跪受教,拜了兩拜辭別母親。回頭對他兒子說:「我想要你為惡吧,則惡不可為;要你為善吧,我不為惡,(而結果如此!)」經過的人聽見了,沒有人不被感動得流淚。這一年,范滂三十三歲。[2]

作者簡介

范曄(公元398—446年),字蔚宗,祖籍順陽(今河南淅川縣),范家自西晉永嘉之亂後移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市),范曄是南朝劉宋時期的傑出史學家,史學名著《後漢書》的作者。[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