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後漢書·郭丹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後漢書·郭丹傳出自於《後漢書》,此史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記載了從光武帝劉秀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歷史。 [1]

原文

郭丹,字少卿。南陽穰郡人也。父稚。成帝時為廬江太守,有清名。丹七歲而孤,小心孝順,後母哀憐之,為鬻衣裝,買產業。後從師長安,買符入函谷關,乃慨然嘆曰:「丹不乘使者車,終不出關。」既至京師,常為都講,諸儒咸敬重之。大司馬嚴尤請丹,辭病不就。王莽又征之,遂與諸生逃於北地。更始二年三公舉丹賢能征為諫議大夫持節使歸南陽安集受降丹自去家十有二年果乘高車出關如其志焉更始敗,諸將悉歸光武,並獲封爵;丹獨保平氏不下,為更始發喪,衰絰盡哀。建武二年,遂潛逃去,敝衣間行,涉歷險阻,求謁更始妻子,奉還節傳,因歸鄉里。太守杜詩請為功曹,丹薦鄉人長者自代而去。詩乃嘆曰:「昔明王興化,卿士讓位,今功曹推賢,可謂至德。敕以丹事編署黃堂,以為後法。」

十三年,大司馬吳漢辟舉高第,再遷并州牧,有清平稱。轉使匈奴中郎將,遷左馮翊。永平三年,代李為司徒。在朝廉直公正,與侯霸、杜林、張湛、郭伋齊名相善。明年,坐考隴西太守鄧融事無所據,策免。五年,卒於家,時年八十七。以河南尹范遷有清行,代為司徒。遷字子廬,沛國人也,初為漁陽太守,以智略安邊,匈奴不敢入界。及在公輔,有宅數畝,田不過一頃,復推與兄子,其妻嘗謂曰:「君有四子而無立錐之地,可余奉祿,以為後世業。」遷曰:「吾備位大臣而蓄財求利,何以示後世!」在位四年薨,家無擔石焉。後顯宗因朝會問群臣:「郭丹家今何如?」宗正劉匡對曰:「昔孫叔敖相楚,馬不秣粟,妻不衣帛,子孫竟蒙寢丘之封。丹出典州郡,入為三公,而家無遺產,子孫困匱。」帝乃下南陽訪求其嗣。長子宇,官至常山太守。少子濟,趙相。

[注]黃堂:古代太守衙門中的正堂。

譯文

郭丹字少卿,南陽穰郡人。父親郭稚,成帝時為廬江太守,有清廉名。郭丹七歲成了孤兒,小心孝順,後母哀憐他,為他賣衣裝,買產業。後來從師於長安,買符節進函谷關,於是感慨而嘆道:「我不坐使者車,誓不出關。」到了京師之後,常擔任都講,儒者們都敬重他。大司馬嚴尤征請郭丹,郭丹推辭有病不去。王莽又征他,他與諸生逃往北地。更始二年(24年),三公舉薦郭丹賢能,征為諫議大夫,讓他持符節回南陽,在安集接受投靠的人。郭丹自離家共十二年,果然乘高車出關,實現了他入關時的誓言。更始帝劉玄失敗後,諸將都歸附光武,並獲分封爵位:郭丹獨保平氏縣城不下,為更始發喪,穿喪服以盡哀思。建武二年(26年) ,就潛逃而去,身穿破舊走小路,爬山涉險,尋找拜見更始帝的妻子和兒子,奉還符節符信,然後回到鄉里。

太守杜詩請他擔任功曹,郭丹舉薦鄉里人德高望重的人替代,自己就離開了。杜詩嘆道「:昔日明君興隆教化,卿士讓位,今功曹推賢自代,可說是至德。命令以郭丹事跡編署在太守廳堂,以為後人楷模。」建武十三年(37年),大司馬吳漢把他召來舉為高才,再遷并州牧,有清平的美稱。後來改任匈奴中郎將,又升為左馮翊。永平三年(60年),代李訴為司技,在朝廉直公正,與候霸、杜林、張湛、郭伋齊名並與他們交好。第二年,因核查隴西太守鄧融事無所依據,皇土以策書將其免職。五年(62年),在家去世。年八十七歲。以河南尹范遷有清行,代為司徒。范遷,字子廬,沛國人。原先做過漁陽太守,由於他富有智慧和謀略,使國家的邊境得到安寧,匈奴不敢侵擾邊境。等到處於擁有宅院數畝,田地不足一頃,又讓給子侄們。

他的妻子曾經對他說:「你有四個兒子,卻沒有立錐之地,你可以把所得的俸祿積存起來,作為後代的產業。」范遷說:「我身為朝廷大臣,卻為自己蓄積財產,謀求私利,拿什麼給後世的人看呢!」在司徒的官位上任職四年,家中沒有一點存糧。後來,顯宗在朝會上問大臣:「郭丹的家裡現在情況怎麼樣?」宗正劉匡回答道:「從前孫叔教輔助楚王,馬不餵糧食,妻子不穿絲綢衣服,他的子孫竟然只接受寢丘這樣貧瘠土地的封賞。郭丹在朝外積任州郡長官,在朝內擔任三公要職,但是家裡沒有任何遺產,子孫貧困。」皇上於是交付南陽郡探訪尋求郭丹的後代子孫。長子郭宇,官至常山太守,小兒子郭濟,擔任趙相。[2]

作者簡介

范曄(公元398—446年),字蔚宗,祖籍順陽(今河南淅川縣),范家自西晉永嘉之亂後移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市),范曄是南朝劉宋時期的傑出史學家,史學名著《後漢書》的作者。[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