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後漢書·陳俊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後漢書·陳俊傳出自於《後漢書》,此史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記載了從光武帝劉秀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歷史。 [1]

原文

陳俊,字子昭,南陽西鄂人也。少為郡吏,更始立,以宗室劉嘉為太常將軍,俊為長史。光武徇河北,嘉遣書薦俊,光武以為安集掾。從擊銅馬於清陽,進至蒲陽,拜強弩將軍。與五校戰於安次,俊下馬,手接短兵,所向必破,追奔二十餘里,斬其渠帥而還。光武望而嘆曰:「戰將盡如是,豈有憂哉!」五校引退入漁陽,所過虜掠。俊言於光武曰:「宜令輕騎出賊前,使百姓各自堅壁,以絕其食,可不戰而殄也。」光武然之,遣俊將輕騎馳出賊前。視人堡壁堅完者,敕令固守;放散在野者,因收取之。賊至無所得,遂散敗。及軍還,光武謂俊曰:「困此虜者,將軍策也。」

及即位,封俊為列侯。建武二年春,攻國賊,下四縣,更封新處侯。引擊頓丘,降三城。其秋,大司馬吳漢承制拜俊為強弩大將軍,別擊金門白馬賊於河內皆破之四年轉徇汝陽及項又拔南武陽是時泰山豪傑多擁眾與張步連兵吳漢言於帝曰:「非陳俊莫能定此郡。」於是拜俊泰山太守,行大將軍事。張步聞之,遣其將擊俊,戰於贏下,俊大破之,追至濟南,收得印綬九十餘,稍攻下諸縣,遂定泰山。五年,與建威大將軍耿介共破張步。時琅邪未平,乃徙俊為琅邪太守,領將軍如故。齊地素聞俊名,入界,盜賊皆解散。俊將兵擊董憲於贛榆,進破朐賊孫陽,平之。八年,張步畔,還琅邪,俊追討,斬之。帝美其功,詔俊專征青、徐。俊撫貧弱,表有義,檢制軍吏,不得與郡縣相干。百姓歌之。數上書自請,願奮擊隴、蜀。詔報曰:「東州新平,大將軍之功也。負海猾夏,盜賊之處,國家以為重憂,且勉鎮撫之。」十三年,增邑,封祝阿侯。明年,征奉朝請。二十三年卒。子浮嗣,徙封蘄春侯。

譯文

陳俊,字子昭,是南陽郡西鄂縣人。年輕時為郡吏,更始皇帝(劉玄)即位,任命宗室劉嘉為太常將軍,陳俊為長史。光武帝(劉秀)巡行河北,劉嘉寫書信推薦陳俊,光武帝任命(陳俊)擔任安集掾。(陳俊)跟隨(光武帝)在青陽攻打銅馬軍,進軍到蒲陽,被拜為強弩將軍。在安次與五校交戰,陳俊下馬,手持短兵器,所到之處敵軍必敗,追奔(敵軍)二十多里,斬殺敵軍首領凱旋。光武帝看着(眼前的場面)讚嘆道:「(如果)戰將都像他這樣(勇猛),難道還有憂慮嗎!」五校率軍退進漁陽,所到之處加以擄掠。

陳俊對光武帝說:「應該命令輕騎出衝到敵軍前面,讓百姓各自堅守堡壘,來斷絕敵軍糧源,就可以不經過作戰而殲滅(敵軍)了。」光武帝認為(陳俊的建議)正確,派遣陳俊率領輕騎跑到敵軍前面。見到百姓壁壘堅固完好的,就令(百姓)堅守;散放在野外的糧食,就全都(搶先)收取過來。敵軍到了一無所得,就自行潰敗了。等到回師,光武帝對陳俊說:「困擾這些賊虜的,是將軍的策略哩。」等到(光武帝)即位,封陳俊為列侯。光武帝建武二年春,(陳俊率軍)攻打(據守)匡城的敵軍,攻下四個縣,被改封為新處侯。(陳俊又)帶兵攻打頓丘,降服三城。這年秋天,大司馬吳漢秉承皇帝旨意拜陳俊為強弩大將軍,(陳俊帶兵)又在河內攻打(據守)金門、白馬的敵軍,全都打敗了他們。

光武帝建武四年,(陳俊)轉兵攻打汝陽及項城,又攻占了南武陽。當時泰山郡一帶的豪傑多數擁有部眾與張步集結在一起,吳漢對光武帝說:「除了陳俊沒人能夠平定此郡。」於是(光武帝)任命陳俊為泰山郡太守,代理大將軍之職。張步聽說了這件事,派遣他的部將攻擊陳俊,(雙方)在嬴下交戰,陳俊大破敵軍,追擊到濟南郡,繳獲(張步擬私封人官爵)印章九十多顆,逐漸攻下諸縣,於是平定泰山郡。光武帝建武五年,(陳俊)與建威大將軍耿弇共同擊敗張步。這時琅邪郡沒有平定,(光武帝)於是調任陳俊為琅邪郡太守,仍代理大將軍之職。

齊地百姓向來就聽說過陳俊的威名,(陳俊)一進入齊地地界,盜賊就全都分散逃竄了。陳俊率軍在贛榆攻擊董憲,進軍打敗(據守)朐城的敵人孫陽,平定了琅邪郡。光武帝建武八年,張步反叛,回到了琅邪郡,陳俊(帶兵)追趕討伐,斬殺了張步。光武帝讚美陳俊的功勳,下詔書讓陳俊專門征討青、徐兩州。陳俊撫慰貧窮衰弱的百姓,表彰有義之士,檢查約束軍吏,不得干預郡縣的事務。百姓歌詠稱讚陳俊(治政)。(陳俊)多次上書請命,願意(帶兵)奮力攻擊(據守)隴、蜀(的隗囂和公孫述)。下詔書回覆說:「東州剛剛平定,是大將軍的功勞。東州倚靠大海,可以侵擾中原地區,是盜賊藏身之地,朝廷以此地為重憂,暫且勉力鎮撫此地。」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增加了(陳俊)食邑,被封為祝阿侯。第二年,徵召(陳俊回京為)奉朝請。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陳俊)去世。其子陳浮承襲(陳俊)爵位,改封蘄春侯。[2]

作者簡介

范曄(公元398—446年),字蔚宗,祖籍順陽(今河南淅川縣),范家自西晉永嘉之亂後移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市),范曄是南朝劉宋時期的傑出史學家,史學名著《後漢書》的作者。[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