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後漢書·陳寵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後漢書·陳寵傳出自於《後漢書》,此史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記載了從光武帝劉秀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歷史。 [1]

原文

陳寵字昭公,少為州郡吏,辟司徒鮑昱府。是時,三府掾屬專尚交遊,以不肯視事為高。寵獨勤心務物,數為昱陳當世便宜。昱高其能,轉為辭曹,掌天下獄訟。其所平決,無不厭服眾心。時司徒辭訟,久者數十年,事類溷錯,易為輕重,不良吏得生因緣。因緣謂依附以生輕重也。寵為昱撰辭訟比七卷,決事科條,皆以事類相從。昱奏上之,其後公府奉以為法。

寵性周密,常稱人臣之義。自在樞機,謝遣門人,拒絕知友,唯在公家而已。朝廷器之。皇后弟侍中竇憲,薦真定令張林為《尚書》,帝以問寵,寵對「林雖有才能,而素行貪濁」,憲以此深恨寵。及帝崩,憲等秉權,常銜寵,乃白太后,令典喪事,欲因過中之。黃門侍郎鮑德素敬寵,說憲弟夏陽侯瑰曰:「陳寵奉事先帝深見納任故久留台閣賞賜有殊今不蒙忠能之賞而計幾微之故幾微言微細也誠傷輔政容貸之德。」瑰亦好士,深然之。故得出為太山太守。及竇憲為大將軍征匈奴,公卿以下及郡國無不遣吏子弟奉獻遺者,而寵與中山相張郴、東平相應順守正不阿。後和帝聞之,擢寵為大司農,郴太僕,順左馮翊。

後轉廣漢太守。西州豪右併兼,吏多奸貪,訴訟日百數。寵到,顯用良吏以為腹心,訟者日減,郡中清肅。先是洛縣城南,每陰雨,常有哭聲聞於府中,寵使吏案行。還言:「世衰亂時,此下多死亡者,而骸骨不得葬,儻在於是?」寵愴然矜嘆,即敕縣盡收斂葬之。自是哭聲遂絕。

寵歷二郡三卿,所在有跡,見稱當時。十六年,代徐防為司空。寵雖傳法律,而兼通經書,奏議溫粹,號為任職相。在位三年薨。

譯文

陳寵字昭公,是沛國洨縣人。他被徵召到司徒鮑昱的官署。當時,三府的官員專好交遊,以不肯就職治事為高尚。陳寵獨自辛勤處理事務,多次對鮑昱陳述當代合乎時宜之事。鮑昱認為他的才能很高,提升他為辭曹,讓他掌管天下的訴訟。陳寵所評定審判的案件,沒有不讓眾人滿意和佩服的。當時司徒處理官司,久的拖延幾十年,事情大都混雜錯亂,容易輕重失當,不良的官吏得以羅織罪名、加以構陷。陳寵替鮑昱撰寫七卷《辭訟比》。鮑昱上奏把它獻給皇上,從那以後,公府尊奉它為法則。

陳寵性情周到縝密,經常講臣子的道義。自從在中樞任職,辭謝遣散門人,拒絕相知的朋友,唯有一心在公罷了,(因此)朝廷很器重他。皇后的弟弟侍中竇憲,推薦真定縣令張林為尚書,皇帝以此事問陳寵,陳寵回答說:「張林雖然有才能,但是平日有貪污行為。」竇憲因此非常忌恨陳寵。等到皇帝駕崩,竇憲等人掌握了朝中大權,常恨陳寵,於是奏請太后,讓陳寵主管喪事,想要趁他犯錯的機會來中傷他。黃門侍郎鮑德素來敬重陳寵,勸告竇憲的弟弟夏陽侯竇瑰說:「陳寵侍奉先帝,很被信任,所以久留台閣,有特殊的賞賜,如今不能因忠誠、賢能而受賞,反而計較點滴的意外,確實有損輔政之人寬容大度的品德。」竇瑰也愛惜人才,認為他說得非常對。因此陳寵得以出京作太山太守。等到竇憲以大將軍的身份征討匈奴時,公卿以下及郡國子弟沒有不派遣屬下小吏子弟進獻、饋贈禮物的,而陳寵與中山相張郴、東平相應順堅守正道不阿諛逢迎。後來和帝聽說了這件事,提升陳寵為大司農,張郴為太僕,應順為左馮翊。

後來轉任廣漢太守。西州豪門大族兼併土地,官吏多有奸邪貪污,訴訟案每天以百來數。陳寵到任,重用賢能的官吏,把他們作為心腹,打官司的人日漸減少,郡中清平寧靜。在這以前,洛縣城南,每逢陰雨天氣,常在府中聽到哭聲。陳寵派官吏調查巡視。官吏回來報告說:「世道衰亂之時,這下面有很多死人,他們的骸骨沒有能夠安葬,或許原因就在這裡吧?」陳寵悽愴地哀憐嘆惜,隨即命令縣府將骸骨全部收殮並埋葬。哭聲就沒有了。

陳寵歷任兩地郡守,位列三卿,所經歷的地方都有事跡,被當時人稱讚。十六年(103年),代替徐防作司空。陳寵雖在法律方面有專長,卻同時通曉儒學經義,奏議溫和純正,被稱為稱職的宰相。在位三年去世。[2]

作者簡介

范曄(公元398—446年),字蔚宗,祖籍順陽(今河南淅川縣),范家自西晉永嘉之亂後移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市),范曄是南朝劉宋時期的傑出史學家,史學名著《後漢書》的作者。[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