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後漢書·黃琬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後漢書·黃琬傳出自於《後漢書》,此史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記載了從光武帝劉秀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歷史。 [1]

原文

黃琬字子琰。少失父。早而辯慧。祖父瓊,初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師不見而瓊以狀聞。太后詔問所食多少,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琬年七歲,在傍,曰:「何不言日食之餘,如月之初?」瓊大驚即以其言應詔而深奇愛之後瓊為司徒琬以公孫拜童子郎辭病不就知名京師。時司空盛允有疾,瓊遣琬候問,會江夏上蠻賊事副府,允發書視畢,微戲琬曰:「江夏大邦,而蠻多士少。」琬奉手對曰:「蠻夷猾夏,責在司空。」因拂衣辭去,允甚奇之。稍遷五官中郎將。時陳蕃為光祿勛,深相敬待,數與議事。舊制,光祿舉三署郎,以高功久次才德尤異者為茂才四行。

時權富子弟多以人事得舉,而貧約守志者以窮退見遺。於是琬、蕃同心,顯用志士,平原劉醇、河東朱山、蜀郡殷參等並以才行蒙舉。蕃、琬遂為權富郎所見中傷,事下御史中丞王暢、侍御史刁韙。韙、暢素重蕃、琬,不舉其事,而左右復陷以朋黨,暢坐左轉議郎而免蕃官,琬、韙俱禁錮。琬被廢棄幾二十年。至光和末,大尉楊賜上書薦琬有撥亂之才,由是征拜議郎。中平初,出為右扶風,又為豫州牧。及董卓秉政,以琬名臣,征為司徒,更封陽泉鄉侯。卓議遷都長安,琬與司徒楊彪同諫不從。時人懼卓暴怒,琬必及害,固諫之。琬對曰:「昔白公作亂於楚,屈廬冒刃而前;崔杼弒君於齊,晏嬰不懼其盟。吾雖不德,誠慕古人之節。」琬竟坐免。卓猶敬其名德舊族,不敢害。後與楊彪同拜光祿大夫,及徙西都,轉司隸校尉,與司徒王允同謀誅卓。及卓將李榷、郭汜攻破長安,遂收琬下獄死,時年五十二。

譯文

黃琬字子痰。年幼喪父。早年就聰明智慧。他的祖父黃瓊初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發生了日食,京城看不到,黃琬把情況上報。太后下詔詢問日食情狀,食去多少,黃瓊正考慮怎樣回答才能具體形象地說明。黃琬才七歲,正在一旁,說:「為何不說日食所剩,就如新月一般?」黃瓊很驚奇,就拿他的話回應皇太后,而深深地喜愛這個小孫子。後來黃瓊擔任司徒,黃琬因是其孫被授為童子郎,他推辭說有病而不就職,京城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字。當時司空盛允有病,黃瓊派他去看望,正碰上江夏上報蠻賊情況的表章交到司空府來,盛允打開報告看完後,跟黃琬開了個小玩笑,說:「江夏是塊大地方,卻是蠻人多而士大夫少。」黃琬捧手回答說:「蠻夷沖犯華夏,責任在司空身上。」隨即拂袖而去,盛允很欣賞他的敏捷敢言。不久遷升為五官中郎將。

當時陳蓄任光祿勤,對黃琬十分敬佩,常與他一起議事。舊有的制度,光祿勛推舉朝廷三署的郎官,符合功高、久於任所、才學和德行特別優異等條件,方可入茂才四行之列。當時權勢富豪之家多以人事請託而入選,而清貧簡約守志者總是因窮困而不能求進被關在門外。於是黃琬、陳蕃共下決心,公開大張旗鼓地選用志士,平原的劉醇、河東的朱山、蜀郡的般參等都因有德有才有行而被選中。陳蕃、黃琬二人因此遭到權勢富豪之家子弟的中傷,案子交到御史中丞王暢、侍御史刁韙手中。刁韙、王暢二人平時就看重陳蕃、黃琬,沒有向上匯報此事,而左右近臣又捏造他們四人是朋黨,王暢因而降級為議郎,陳蕃丟官,黃琬、刁韙同時被禁錮。黃琬被排斥差不多有二十年。

直到靈帝光和末年,太尉楊賜上書推薦黃琬有撥亂之才,這才被徵召為議郎。中平初年,出任右扶風。又出任豫州牧。等到董卓當權,因黃琬是名臣,徵召回京任司徒,改封為陽泉鄉候。董卓主張遷都長安,黃琬與司徒楊彪一起反對。當時的人恐懼董卓的凶暴,以為黃琬肯定要遇禍,堅決勸阻他進言。黃琬回答說:「當年白公勝在楚作亂,屈廬迎着白刃上前諫止;崔杼在齊殺害了君主,晏子不懼其脅迫。我雖沒什麼德行,倒是傾慕古人的品節。」黃琬竟因此而罷官。董卓考慮到他出身於有社會名望的家族,不敢加害。後來與楊彪同任光祿大夫,及至遷都長安,改任司隸校尉,跟司徒王允商量殺死董卓。等到董卓手下大將李催、郭記發兵攻破長安,於是逮捕了黃琬,他被投入監獄而死,當時他五十二歲。[2]

作者簡介

范曄(公元398—446年),字蔚宗,祖籍順陽(今河南淅川縣),范家自西晉永嘉之亂後移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市),范曄是南朝劉宋時期的傑出史學家,史學名著《後漢書》的作者。[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