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後漢書·黃瓊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後漢書·黃瓊傳出自於《後漢書》,此史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記載了從光武帝劉秀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歷史。 [1]

原文

黃瓊字世英,江夏安陸人。瓊初以父任為太子舍人,辭病不就。遭父憂,服闋,五府俱辟,連年不應。永建中,公卿多薦瓊者,於是與會稽賀純、廣漢楊厚俱公車征。瓊至綸氏,稱疾不進。有司劾不敬,詔下縣以禮慰遣,遂不得已。先是,徵聘處士多不稱望,李固素慕於瓊,乃以書逆遺之曰:「聞已度伊、洛,近在萬歲亭,將順王命乎?蓋君子謂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傳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間』。蓋聖賢居身之所珍也。誠遂欲枕山棲谷,擬亦巢、由,斯則可矣;若當輔政濟民,今其時也。自生民以來,善政少而亂俗多,必待堯舜之君,此為志士終無時矣。自頃徵聘之士,其功業皆無所采,是故俗論皆言處士純盜虛聲。願先生弘此遠謨,令眾人嘆服,一雪此言耳。」瓊至,即拜議郎,稍遷尚書僕射。

初,瓊隨父在台閣,習見故事。及後居職,達練官曹,爭議朝堂,莫能抗奪。時連有災異,瓊上疏順帝曰:「陛下宜開石室,案《河》、《洛》,外命史官,悉條上永建以前至漢初災異,與永建以後訖於今日,孰為多少。又使近臣儒者參考政事,數見公卿,察問得失。諸無功德者,宜皆斥黜。伏見處士巴郡黃錯、漢陽任棠,年皆耆耋,有作者七人之志①。宜更見引致,助崇大化。」於是有詔公車征錯等。

三年,大旱。瓊復上疏曰:「昔魯僖遇旱,以六事自讓,躬節儉,閉女謁,放讒佞者十三人,誅稅民受貨者九人,退舍南郊,天立大雨。今亦宜顧省政事,有所損闕,務存質儉,以易民聽。尚方御府,息除煩費。明敕近臣,使遵法度,如有不移,示以好惡。數見公卿,引納儒士,訪以政化,使陳得失。若改敝從善,擇用嘉謀,則災消福至矣。」書奏,引見德陽殿,使中常侍以瓊奏書屬主者施行。

【注】①作者七人:語出《論語》,指七位避世的隱者。

譯文

黃瓊字世英,江夏郡安陸縣人。黃瓊最初因父親的關係而任太子舍人,他以有病為由沒有就任。父親去世,他守孝期滿,五官署連年召請他為官,他都沒有答應。永建年間,公卿都向朝廷推薦他,於是他和會稽郡的賀純、廣漢郡的楊厚一起都以公車徵召進京。黃瓊走到綸氏,又稱病不再前進。有有官吏彈劾他對朝廷不敬,又有詔書到縣裡要求按禮節寬慰他並將他遣送至京城(或予以遣送),這才沒有停止(上路)。

這以前,朝廷召請的處士多名不符實,李固平日對黃瓊就很欽佩,這時便寫信迎接他說:「聽說你已經渡過伊水和洛水,接近萬歲亭,是不是很快就能任官服從王命呢?君子有言:伯夷太偏執,柳下惠太不恭敬,所以傳書中說『不做伯夷也不學柳下惠,折中而不偏激』。這可是聖賢處世立身所珍視的。如果確實想一輩子睡在深山住在深谷,追蹤巢父、許由,這也就罷了;如果還有心參政救助百姓的話,現在正是時候。自古以來,清明的政治少而壞風俗多,一定要等到堯、舜出世,那這對於志士來說恐怕根本就沒有機會了。從近來國家召請的人士看,他們的功業都沒有什麼可稱道的,所以一般人就認為所謂處士純粹是一幫欺世盜名之徒。希望先生能有深遠的謀略,作出令眾人嘆服的成績,為處士洗雪惡名。」黃瓊到京,當即被任命為議郎,稍後又改任尚書僕射。

當初,黃瓊跟隨父親在官府,了解官府辦公的準則與慣例。等到他居位任職,便對官府運作駕輕就熟,在朝堂上議政爭論時,沒有人能夠駁倒改變他的觀點。當時連着出現災異,黃瓊便上書順帝說:「皇上應該打開石室,研讀《河》和《洛》,同時命令史官整理史料,將皇上登位以前直至漢初所有災異,與登位以來直到現在的災異情況,一一登錄上報,看看各個時期災異發生的多少。並讓近臣和儒生結合時政提出意見,經常引見公卿共議,檢查政務得失。那些沒有功績德行的官僚應一律罷免。我看巴郡的黃錯、漢陽的任棠,年歲在八九十歲,都是有名的隱逸高士。宜於引薦招納,從而使其輔助陛下,實現大治理想。」於是下詔書徵召黃錯等人。

永建三年,大旱。黃瓊又上書條陳政見,說:「當年魯僖公遇到了大旱災,就從六個方面自我檢查,躬行節儉,禁止女子干求請託,流放讒侫小人十三名,嚴懲搜刮百姓、貪污受賄的九個人,自己宿於南郊,老天立刻降下大雨。而今也應當檢查政事,關注不足的地方,務必追求節儉樸實,讓世人耳目一新。宮中所有地方,一律停止那些耗費巨大之事。明令近臣,必須遵守法紀,如有不肯改悔,就給以應得的處罰。常常會見公卿,招攬接納儒學之士,詢問政事,讓他們陳述得失利弊。另外,獄中囚滿為患,很多人死於獄中,這也觸犯和氣,招致災旱。如能革除弊端從善如流,擇用好的建議,那麼就會災消而福至了」奏章呈上後,皇帝在德陽殿接見了他,讓中常侍責成掌管的人按黃瓊奏章所列事項切實施行。[2]

作者簡介

范曄(公元398—446年),字蔚宗,祖籍順陽(今河南淅川縣),范家自西晉永嘉之亂後移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市),范曄是南朝劉宋時期的傑出史學家,史學名著《後漢書》的作者。[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