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後游(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後游》

作品名稱:《後游》

創作年代:盛唐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者:杜甫

《後游》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律。此詩前四句回應往日之游而寫後來之游,後四句寫觀景減愁之感。全詩記敘了詩人重遊修覺寺的見聞感受,雖重在抒寫內心的情緒,但景語生動,情語深切,情景交融,理趣盎然。

原文

譯文

想起以前曾經遊覽過的修覺寺和橋,這次重遊對橋和寺都更生愛憐之情。

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兒等着我的;花也綻笑臉,柳也扭柔腰,無私地奉獻着一切,歡迎我再度登臨。

清早薄如輕紗的晨曦,滋潤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滯留大地的餘暉,遲遲不退,沙地閃閃發光。

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悶完全減消了,除了這兒還要往哪兒去呢? [2]

賞析

《後游》是杜甫重遊修覺寺時的作品。由於心態的不同,舊地重遊往往會有絕異的感受,在《游修覺寺》中,杜甫客愁重重,在《後游》中,杜甫卻又客愁全減。詩人帶着游修覺寺的回憶跨過可愛的小橋再次登山訪古剎。在詩人看來,壯麗秀美的山川好像等着詩人或遊客去登臨縱目,鬥豔作姿的花柳無私地盼望着詩人或遊客去領略欣賞。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寺和橋都是曾游之地,詩人再游時對橋和寺都更生愛憐之情。這兩句採取倒裝句式,將賓語的「寺」和「橋」提到謂語詞「憶」與「憐」前,突出遊覽的處所,將對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盤托出,點出後游在感情上的深進。

頭兩句從寫詩人對「寺」、「橋」有情,「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兩句則轉入寫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對詩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這兩句詩是很有含蘊的,它透露了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無私的,而人世間卻是無情的、偏私的。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詩人在概敘了江山花柳之情後,又具體描繪晨景和晚景兩幅畫面。這兩句表明了時間的推移,詩人從早到暮在此,可見流連之久,又從側面說明了景色之美。

全詩以感慨作結:「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表面看來好像這仍是讚美此處風景絕佳,其實,這正是詩人心中有愁難解,強作豁達之語。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間,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艱,滿腔愁憤,無由排解,只好終日徜徉于山水之間,所以減愁兩字是以喜寫悲,益增其哀。 這首詩寫得表面豁達,實則沉鬱,只是以頓挫委曲之態來表現這樣的情感。正因為如此,才產生更為感人的效果。此詩採用散文句式,而極為平順自然。這一種創新,對後世尤其是宋代詩人的影響頗大。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現鞏義市)。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集》傳世。因在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從八品小官)。入蜀後曾在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大曆五年(770) 公年五十九。春,在潭州。夏四月,避臧亂入衡州。欲入郴州依舅氏崔偉,因至耒陽,泊方田驛。秋,舟下荊楚,竟以寓卒,旅殯岳陽。[3]


參考資料

  1. 後游, 古詩文網,
  2. 後游, 古詩文網,
  3. 杜甫簡介與生平, 華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