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後現代主義建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後現代主義建築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後現代主義這個詞彙,各個理論家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些認為僅僅指某種設計風格,有些認為是現代主義之後整個時代的名稱。在這個名稱的使用上,全世界的建築理論界都還沒有達成統一的標準和認識。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美國和西歐出現的反對或修正現代主義建築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現代主義建築成為世界許多地區占主導地位的建築潮流。但是在現代主義建築陣營內部很快就出現了分歧,一些人對現代主義的建築觀點和風格提出懷疑和批評。

基本簡介

1966年,美國建築師文丘里在《建築的複雜性和矛盾性》一書中 ,提出了一套與現代主義建築針鋒相對

母親之家(羅伯特·文丘里)的建築理論和主張,在建築界特別是年輕的建築師和建築系學生中,引起了震動和響應。到二十世紀70年代,建築界中反對和背離現代主義的傾向更加 強烈。對於這種傾向,曾經有過不同的稱呼,如「反現代主義」、「現代主義之後」和「後現代主義」,以後者用得較廣。

對於什麼是後現代主義,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特徵,人們並無一致的理解。美國建築師斯特恩提出後現代主義建築有三個特徵:採用裝飾;具有象徵性或隱喻性;與現有環境融合。

一般認為真正給後現代主義提出比較完整指導思想的還是文丘里,雖然他本人不願被人看作後現代主義者,但他的言論在啟發和推動後現代主義運動方面,有極重要的作用後現代主義建築。

文丘里批評現代主義建築師熱衷於革新而忘了自己應是「保持傳統的專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傳統的做法是「利用傳統部件和適當引進新的部件組成獨特的總體」,「通過非傳統的方法組合傳統部件」。他主張汲取民間建築的手法,特別讚賞美國商業街道上自發形成的建築環境。文丘里概括說:「對藝術家來說,創新可能就意味着從舊的現存的東西中挑挑揀揀」。實際上,這就是後現代主義建築師的基本創作方法。

西方建築雜誌在二十世紀70年代大肆宣傳後現代主義的建築作品,但實際直到80年代中期,堪稱有代表性的後現代主義建築,無論在西歐還是在美國仍然為數寥寥。比較典型的有美國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美國波特蘭市政大樓、美國電話電報大樓、美國費城老年公寓等。

1976年,在美國俄亥俄州建成的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與舊館相連,牆面的顏色、圖案與原有建築有所呼應。在一處轉角上,孤立地安置着一根木製的 、變了形的愛奧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個綽號叫「米老鼠愛奧尼」。這一處理體現着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個片段、一種裝飾、一個象徵,也是「通過非傳統的方式組合傳統部件」的例子。

1982年落成的美國波特蘭市政大樓,是美國第一座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建築的大型官方建築。樓高15層,呈方塊體形。外部有大面積的抹灰牆面,開着許多小方窗。每個立面都有一些古怪的裝飾物,排列整齊的小方窗之間又夾着異形的大玻璃牆面。屋頂上還有一些比例很不協調的小房子,有人讚美它是「以古典建築的隱喻去替代那種沒頭沒腦的玻璃盒子」。

美國電話電報大樓是1984年落成的,建築師為約翰遜,該建築坐落在紐約市曼哈頓區繁華的麥迪遜大道。約翰遜把這座高層大樓的外表做成石頭建築的模樣。樓的底部有高大的貼石柱廊;正中一個圓拱門高33米;樓的頂部做成有圓形凹口的山牆,有人形容這個屋頂從遠處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鐘。約翰遜解釋他是有意繼承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紐約老式摩天樓的樣式。

美國建築師史密斯被認為是美國後現代主義建築師中的佼佼者。他設計的塔斯坎和勞倫仙住宅包括兩幢小住宅,一幢採用西班牙式,另一幢部分地採用古典形式,即在門面上不對稱地貼附三根橘黃色的古典柱式。

1980年,威尼斯雙年藝術節建築展覽會被認為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世界性展覽。展覽會設在意大利威尼斯一座十六世紀遺留下來的兵工廠內,從世界各國邀請20位建築師各自設計一座臨時性的建築門面,在廠房內形成一條70米長的街道。展覽會的主題是「歷史的呈現」。

被邀請的建築師有美國的文丘里、巳穆爾,斯特恩、格雷夫斯、史密斯,日本的磯崎新,意大利的波爾托蓋西,西班牙的博菲爾等。這些後現代派或准後現代派的建築師,將歷史上的建築形式的片斷,各自按非傳統的方式表現在自己的作品中。

人們對後現代主義的看法非常分歧,又往往同對現代主義建築的看法相關。部分人認為現代主義只重視功能、技術和經濟的影響,忽視和切斷新建築和傳統建築的聯繫,因而不能滿足一般群眾對建築的要求。他們特別指責與現代主義相聯繫的國際式建築同各民族、各地區的原有建築文化不能協調,破壞了原有的建築環境。

此外,經過70年代的能源危機,許多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並不比傳統建築經濟實惠,需要改變對傳統建築的態度。也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反映產業革命和工業化時期的要求,而一些發達國家已經越過那個時期,因而現代主義不再適合新的情況了。持上述觀點的人寄希望於後現代主義。

反對後現代主義的人士則認為現代主義建築會隨時代發展,不應否定現代主義的基本原則。他們認為 :現代主義把建築設計和建築藝術創作同社會物質生產條件結合起來是正確的,主張建築師關心社會問題也是應該的。相反,後現代主義者所關心的主要是裝飾、象徵、隱喻傳統、歷史,而忽視許多實際問題。

在形式問題上,後現代主義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義和手法主義,是表面的東西。因此,反對後現代主義的人認為:現代主義是一次全面的建築思想革命,而後現代主義不過是建築中的一種流行款式,不可能長久 ,兩者的社會歷史意義不能相提並論。

也有的人認為後現代主義者指出現代主義的缺點是有道理的,但開出的藥方並不可取 。認為後現代主義者迄今拿出的實際作品,就形式而言,拙劣平庸,不能登大雅之堂。還有人認為後現代主義者並沒有提出什麼嚴肅認真的理論,但他們在建築形式方面突破了常規,他們的作品有啟發性。

建築理論

對後現代主義的建築,不同理論家有不同分類方式

以下是羅伯特.斯坦恩的理論

冷嘲熱諷的古典主義

這個風格也有人稱為「符號性古典主義」。它的特點是採用大量古典的、歷史的建築符號、裝飾細節,以此達到豐富的裝飾效果。這種風格,常常在現代建築的表面採取明顯的高浮雕,起到符號的作用。從設計的裝飾動機來看,應該說這種風格與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人文主義有密切的聯繫;但不同之處在於,它較為明確的表現出現代主義與裝飾主義之間無可奈何的分離,設計師除了冷嘲熱諷地採用古典符號來傳達某種人文主義的信息之外,對於現代主義、國際主義風格基本是無能為力的,因而充滿了憤世嫉俗的調侃色彩。比如查爾斯?穆爾設計的美國新奧爾良的意大利廣場,大量採用古典拱門作為廣場裝飾,完全沒有把拱門作為功能結構,而僅僅是裝飾而已,而重複交叉的拱門,風格衝突、形式交迭,充滿了玩世不恭的情感色彩,是這種風格設計的最典型代表作之一。

潛伏的古典主義

它採用傳統風格為動機,實際多半處於一半現代主義、一半傳統風格之間,並且完全不準備拿傳統和古典開玩笑,沒有任何冷嘲熱諷的動機。因此,這種類型的後現代設計具有更加強烈的古典和歷史復古特色。比如塔夫特建築設計事務所在德克薩斯州沃斯堡設計的河灣鄉村俱樂部採用完整的古典拱門和現代主義的整體結構混合,達到非常工整而嚴肅的古典風格,近乎復古。類似的風格還有羅伯遜在美國弗吉尼亞夏洛特維爾的阿姆維斯特中心等。

原教旨古典主義

它主要強調建築設計必須從研究古典風格的、工業化以前的城市規劃入手,現代建築家的首要任務是把建築設計與傳統的城市規劃重新結合為一體。這種風格並不追求採用古典的符號或者設計細節來達到表面的裝飾效果,或者採用古典和傳統的結構達到古典的韻味,它強調採用古典的城市布局和比例來達到現代與傳統的和諧。這一派的設計師講究建築本身與都市傳統環境的綜合與統一,比如意大利設計師阿爾多·羅西設計的意大利熱那亞市卡洛費利斯劇院等便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力作。

規範的古典主義

顧名思義這是主張建築設計應在各個方面吸收傳統精華的復古派。

現代傳統主義

這種風格其實與冷嘲熱諷的古典主義沒有什麼明顯的區別,但是更加講究細節的裝飾效果,因而更加豐富、奢華、艷俗。因為它的基礎依然是現代主義,而又加上各種各樣的源自歷史風格的細節裝飾,與20世紀初期的「裝飾藝術」運動風格非常接近。

其它建築風格及流派

巴洛克建築、法國古典主義建築、哥特式建築、功能主義建築、古典復興建築、古羅馬建築、浪漫主義建築、羅曼建築、洛克克風格、文藝復興建築、現代主義建築、後現代主義建築、有機建築、折衷主義建築。

分類

參考羅伯特·斯特恩的《現代古典主義》

1.「戲謔的古典主義」(Ironic Classicism)或譯為「嘲諷的古典主義」。也有人稱為「符號性古典主義」或「語義性古典主義」。是後現代主義中影響最大的一種類型,主要的後現代主義大師都在這個範圍內。

使用部分的古典主義建築的形式和符號是其基本特徵,而表現手法卻具有折衷的、戲謔的、嘲諷的特點。從設計的裝飾動機來看,應該說這種風格與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人文主義有密切聯繫。與傳統的人文主義風格不同在於嘲諷古典主義,或者狹義後現代主義建築設計明確地通過設計表現現代主義和裝飾主義之間的無可奈何的分離,而設計師除了冷嘲熱諷地採用古典符號來傳達某種人文主義地信息之外,對於現代主義、國際主義風格基本是無能為力的。因而充滿了憤世嫉俗的冷嘲熱諷、調侃、遊戲、玩笑色彩。

代表人物:

羅伯特·文丘里 (Robert Venturi)

查爾斯·莫爾 (Charles Moore)

麥克·格雷夫斯 (Michael Graves)

菲利普·約翰遜 (Philip Johnson)

磯崎新 (Arata Isozaki)

特利·法列爾 (Terry Farrell)

查爾斯·詹克斯 (Charles Jencks)

弗蘭克·以色列 (Frank Israel)

詹姆斯·斯特林 (James Stirling)

2.「比喻性的古典主義」 (Latent Classicism),這種風格其實也是狹義後現代主義風格的一個類型。它基本採用傳統風格作為構思,設計多半處於一半現代主義,一半傳統風格之間。它與「戲謔的古典主義」的最大不同在於,這派設計家對於古典主義和歷史傳統具有嚴肅的尊敬態度,絕對不開玩笑。他們取古典主義的比例、尺寸、某些符號作為發展構思,因而具有比較嚴肅的面貌,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這派的作品更能為大眾接受。

代表人物:

傑奎琳·羅伯遜 (Jaquelin Robertson)

塔夫特建築設計事務所 (Taft Architects)

佛列德·科特與蘇斯·金 (Fred Koetter and Susie Kim)

勞倫斯·布斯 (Laurence Booth)

馬里奧·博塔與馬里奧·坎比 (Mario Botta and Mario Campi)

凱文·羅奇 (Kevin Roche)

3.「解構主義建築」解構主義建築是一個從80年代晚期開始的後現代建築思潮。它的特點是把整體破碎化(解構)。主要想法是對外觀的處理,通過非線性或非歐幾里得幾何的設計,來形成建築元素之間關係的變形與移位,譬如樓層和牆壁,或者結構和外廓。

4.「新現代主義建築」是現代主義建築對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一種回應,以簡單和平民化的設計,表達實用和廉價也可以達成藝術和精神上需求,而不一定要花俏昂貴的過度設計和建材浪費、功能折損。諷刺的是有時新現代主義建築也被歸類為後現代,因為凡是不同於現代的都算是後現代。

5.「奇異建築」奇異建築是後現代主義建築中的一個流派。其特點是各不相同。有人說它的創作目的就是成名,把建築當作遊戲。[1]

參考文獻

  1. 後現代建築愛問文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