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後現代風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後現代風格

後現代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西班牙作家德·奧尼斯1934年的《西班牙與西班牙語類詩選》一書中,用來描述現代主義內部發生的逆動,特別有一種現代主義純理性的逆反心理,即為後現代風格。50年代美國在所謂現代主義衰落的情況下,也逐漸形成後現代主義的文化思潮。受60年代興起的大眾藝術的影響,後現代風格是對現代風格中純理性主義傾向的批判,後現代風格強調建築及室內裝潢應具有歷史的延續性,但又不拘泥於傳統的邏輯思維方式,探索創新造型手法,講究人情味,常在室內設置誇張、變形的柱式和斷裂的拱券,或把古典構件的抽象形式以新的手法組合在一起,即採用非傳統的混合、疊加、錯位、裂變等手法和象徵、隱喻等手段,以期創造一種溶感性與理性、集傳統與現代、揉大眾與行家於一體的即「亦此亦彼」的建築形象與室內環境。對後現代風格不能僅僅以所看到的視覺形象來評價,需要我們透過形象從設計思想來分析。

簡介

後現代主義的概念至今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這是由後現代主義的多元性和複雜性決定的。不確定性是後現代主義的根本特徵之一,這一概念具有多重含義。後現代主義對當代人的精神衝擊是全方位的,在思維理論層面上可以肯定後現代主義的批判否定精神和異質多樣的文化意向,後現代主義室內設計只有在其「異樣事物」中,才會獲得自身的規定和理念。後現代主義風格是一種在形式上對現代主義進行修正的設計思潮與理念。後現代主義室內設計理念完全拋棄了現代主義的嚴肅與簡樸,往往具有一種歷史隱喻性,充滿大量的裝飾細節,刻意製造出一種含混不清、令人迷惑的情緒,強調與空間的聯繫,使用非傳統的色彩,它所具有的矛盾性常使人產生厭倦,而這種厭倦正是後現代主義對過去50年的現代主義的典型心態。

評價

一、強調形態的隱喻、符號和文化、歷史的裝飾主義。後現代主義室內設計運用了眾多隱喻性的視覺符號在作品中,強調了歷史性和文化性,肯定了裝飾對於視覺的象徵作用,裝飾又重新回到室內設計中,裝飾意識和手法有了新的拓展,光、影和建築構件構成的通透空間,成了大裝飾的重要手段。後現代設計運動的裝飾性為多種風格的融合提供了一個多樣化的環境,使不同的風貌並存,以這種共享關係貼近居住者的意義和習慣。二、主張新舊融合、兼容並蓄的折衷主義立場。後現代主義設計並不是簡單地恢復歷史風格,而是把眼光投向被現代主義運動摒棄的廣闊的歷史建築中,承認歷史的延續性,有目的、有意識地挑選古典建築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意義的東西,對歷史風格採取混合、拼接、分離、簡化、變形、解構,綜合等方法,運用新材料、新的施工方式和結構構造方法來創造,從而形成一種新的形式語言與設計理念。三、強化設計手段的含糊性和戲謔性。後現代主義室內設計師運用分裂與解析的手法,打破和分解了既存的形式、意向格局和模式,導致一定程度上的模糊性和多義性,將現代主義設計的冷漠、理性的特徵反叛為一種在設計細節中採用的調侃手段,以強調非理性因素來達到一種設計中的輕鬆和寬容。後現代風格的代表人物:後現代風格的代表人物有P·約翰遜、R·文丘里、M·格雷夫斯等。建築後現代風格後現代風格強調建築及室內裝潢應該既具有歷史的延續性又不拘泥於傳統的思維方式,講究人情味並使用非傳統的色彩,以期創造一種溶感性與理性、集傳統與現代、揉大眾與行家於一體的「亦此亦彼」的建築形象。將古典與現代,傳統與時尚的元素兼容並蓄,既對立又統一。設計手法因此也可以達到多元化,靈活多變,利用多種不同的材質組合空間,光亮的,暗淡的,華麗的,古樸的,平滑的,粗糙的相互穿插對比,形成有力量但不用生硬,有活力但不稚嫩的風格。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