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後赤壁賦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後赤壁賦圖》是北宋畫家喬仲常創作的一幅的紙本墨筆畫,現收藏於美國納爾遜·艾特金斯藝術博物館[1]

該畫是一件山水人物作品,依照蘇軾後赤壁賦》的敘述順序次第展開,將賦文分為若干片段移錄於畫面之上。該畫用筆蒼率簡逸,畫風清空灑脫,是傳世時代最早的關於「赤壁」這一主題的畫作。

畫作內容

作者將原賦分為九段,分別題於畫上,予以描繪。圖中群峰高聳、幽澗潺潺、松石茅屋、野、溪橋陂陀、橫江闊水等景色,隨着蘇軾與客游賞的進程一一展開。

該圖九段主題依次為:「人影在地」、「攜酒與魚」、「江流有聲、水落石出」、「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等虬龍,攀危巢」、「登舟放流,有鶴東來」、「夢二道士」和「驚悟開戶」。

第一段寫蘇軾與客在黃州「步自雪堂」,「過黃泥之坂」,「將歸於臨皋」。畫面表現兩客隨蘇軾到江邊,書童與漁人招呼對話。特以淡墨繪影,刻畫出「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的情景。

第二段表現蘇軾攜酒與而出,回首向倚門送別的妻、子打招呼。

第三段寫蘇軾主客三人復游赤壁之下,坐在石坡上,面江飲酒,觀賞着「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並引起一番感慨:從上次游赤壁到現在,僅僅三月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第四段寫蘇軾舍登陸,撇開兩客,獨自「躡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

第五段寫叢林、松針、夾葉、點葉偃仰交織,於一片濃郁中作「虎豹狀」山石,示意蘇軾踞而坐之。

第六段作山岩險峻,樹枝橫斜,水波流瀉,描寫「草木震動,涌」的景況,使蘇軾「悄然而悲,肅然而恐」。

第七段寫出「凜乎其不可留」,於是「返而登舟,放乎中流」。

第八段由實境轉入幻境,寫眾客離去,蘇軾舍舟登岸就寢,夢見兩道士(原文為「夢一道士」,仲常改作兩道士),披着「羽衣」,一邊作揖,一邊問道: 「赤壁之遊樂乎?」 蘇軾這才領悟:昨夜「飛鳴而過者,非子也耶」!道士笑而不答。最後東坡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全圖以一片光明空闊作結。

此圖無款印,從題跋中知作者為喬仲常。拖尾有趙德麟於宣和五年(1123)八月七日的跋文,尚有武聖可、趙岩等人跋文。乾隆御書引首「尺幅江山」四字,鈐「乾隆宸翰」一璽[2]。畫中及隔水有「醉鄉居士梁師成美齋印」、「梁師成千古堂」、「永昌齋」、「漢伯鸞裔」、「伯鸞氏」、「秘古堂記」、「梁清標印」、「蕉林鑑定」、「棠村」、「觀其大略」、「蕉林梁氏書畫之印」、「蕉林書屋」諸印。  

創作背景

前後《赤壁賦》是蘇軾文章的代表作,也是文賦中的精品,寫於蘇軾被貶謫黃州的最為困難的時期。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寫下《湖州謝上表》被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遭御史彈劾,被捕入獄,史稱「烏台詩案」。後經多方親朋營救,於當年十二月釋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五年(1082),蘇軾曾於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遊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文賦,即《前赤壁賦》和《後壁賦》。該圖就是喬仲常根據蘇軾的名篇《後赤壁賦》繪製而成,可視為一件山水人物作品

五代北宋間,山水畫空前發展,名家輩出,影響深遠。喬仲常在風格上和當時北方、南方畫派(如荊浩、關全的雄偉峻拔,李成、郭熙的明淨挺秀,范寬的堅凝厚重,董源、巨然的朴茂靜穆)有所不同,他自出機杼,味雋神清,以富有白描情味的簡練筆墨,充分發揮了不同類型線條概括形象的功能,從而創造出了《後赤壁賦圖》。


視頻

後赤壁賦圖 相關視頻

實景朗誦《後赤壁賦》 朗誦:武戈
天畫:後赤壁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