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吏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吏治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吏治 漢語詞語,拼音:lì zhì,舊時指地方官吏作風治績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吏治 [1]

外文名稱 administration (good,bad) of officials

拼音 lì zhì

解釋 舊時指地方官吏的作風和治績

釋義

舊時指地方官吏的作風和治績。

出處

《史記·酷吏列傳序》:"漢興,破觚而為圜,斲雕而為朴,網漏於吞舟之魚,而吏治烝烝,不至於奸,黎民 艾安。"

例句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繁刑嚴誅,吏治深刻,賞罰不當,賦斂 無度。"

《漢書.卷八.宣帝紀》:"具知閭里奸邪,吏治得失。"

唐·張籍《祭退之》詩:"學無不該貫,吏治得其方。"

《宋史卷一百四十六》:資莊重,為文恢博有氣。中紹興五年進士第。知溫州瑞安縣。俗號強梗,吏治尚嚴。

明·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袁可立)神道碑》:"而吏治日以毛摯深刻,博聲取列卿。"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八回:"我便和他談些官場事情,問些蘇州吏治。"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三回:摺子後頭歸結到兩江總督身上,說他年老多病,昏瞶糊塗,日惟以扶鸞求仙為事,置吏治民生於不顧。

歐陽山《三家巷》四:"當下有人主張刷新吏治,有人主張改選國會。"

示例

建立問責制度,有利於整肅吏治,促進作風轉變,提高依法辦事的水平。

國家的治理關鍵在於吏治,吏治腐敗則亡黨亡國,舊時指地方官吏的作風和治績。

參考來源